全面推行河长制、发展生态林业、实施全过程监管原则……
我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下“快进键”
合川区,村民和志愿者在清理三庙河上的漂浮物。 受访者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为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快速发展,我市各部门紧密结合实际,聚焦“水里”抓改革,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聚焦“山上”抓改革,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经济,加强生态建设;着眼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多举措打好“组合拳”,共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河长制还河畅水清
“以前我们双江河边有很多垃圾,而且还很臭,自从推行了河长制以后,我们双江河岸整齐,水清见底,还能看见不少鱼虾。”潼南区双江镇居民张先芬告诉记者,今年双江镇积极落实河长制工作任务,对重点河段实施河岸绿化建设,加强生态清淤与河道、河岸垃圾清除,建立河流保洁长效机制。
“不仅是双江河,针对不同河库,潼南区各级河长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潼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潼南区切实制定详细的河库防治、管理、保护方案,全面推行“一河一策”、“一库一策”、“摸清家底、分类施策、综合管护等措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河库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因河施策,加强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和水系连通,狠抓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乡村。
实际上,潼南区河长制只是我市全面推进河长制的缩影。“目前我市已累计设置河长15957名,在各区县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水脏”与“水浑”为导向制定“一河一策”,提出治理管护措施和分年度污染物削减指标计划,抓牢全市的这近16000名河长的作用,发挥好他们的“侦察兵”作用,以全民监督确保全面共享,确保我市河长制全面推行,到2020年实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的愿景。
“天保工程”还绿水青山
“在以前,江两岸多是柏木林,因为天然林资源过度消耗和森林病虫害的关系,形成了许多断档,引起了生态环境恶化也就谈不上风景。”云阳县林业局副局长彭明介绍,从2002年开始,云阳县在该区域实施“天保工程”造林绿化。实施了封山育林、补植补造、防病治虫、抚育改造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在175米水位线以上100米范围内建设生态景观林带;在海拔300~600米建设以柑橘为主的生态经济林带;在海拔600米以上区域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加大保护力度,逐步形成了两岸青山的景观。
彭明告诉记者,云阳县通过天保工程,累计完成公益林营造1090万亩,实施森林抚育144万亩,对公益林实行生态补偿达到了约3923万亩。新发展核桃、花椒、辣木籽等林业产业基地1.8万亩,带动了3500余人实现了贫困户增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国土绿化行动,还提出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这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学习十九大报告精神,未来将继续推进“天保工程”建设,建设生态防护林带,加大保护力度,发展生态林业。
“全过程监管”推进改革
在过去的巴南区一品街道河边总是散发着恶臭,附近的居民很是苦恼。可就在几个月前,该街道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现在我们的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变成清流排入一品河中,小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水都清澈见底。”巴南区一品街道居民周林说。
“我们总共投资了939.6万元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它能服务1万余人口,一品及周边的污水都会得到治理。”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深入推进环保投融资改革,按照严格“源头预防”,落实“过程严管”,实施“后果严惩”全过程监管原则,深入推进环保垂直管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深化环保投融资、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等系列改革,力争在2017年底实现全市1584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将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制度,让排污许可证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守法文书、公众参与平台、环保部门执法依据的重要作用。同时将实现集中督察全覆盖,实现环境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全市生态保护红线“一条线、一张图”。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 记者 谭柯 实习生 伍凤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