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四川 » 正文

全球报道:81岁老医生的乡村临终关怀!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0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原标题:辛苦一辈子 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10月25日,简阳市,81岁老医生周克明下乡巡诊,正在为病人听诊下乡去一位患者家巡诊时,
原标题:辛苦一辈子 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

10月25日,简阳市,81岁老医生周克明下乡巡诊,正在为病人听诊

下乡去一位患者家巡诊时,下坡路滑,81岁的周克明小心地挪着步子

周克明在乡镇卫生院与患者聊天

周克明(左二)和研究组下乡巡诊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摄影记者 王效

五年,现年81岁的老医生周克明,送走了273个“老朋友”。农村,贫困,终末期癌症,预期寿命少于6个月,是他的这群特殊朋友的共同标签

从2012年起,简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周克明,将农村患有终末期癌症,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或是靶向药物治疗都无法耐受的患者,纳入临终关怀的研究范畴。从此,他每周三下乡巡诊,给这些患者提供临终关怀

心理干预、整体护理、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让终末期癌症病人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远离蚀骨灼心的疼痛,安详、宁静、有尊严地走完人生里程。“农民默默无语地辛苦了一辈子,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

“9月15日,颜正德,胰腺癌,去世时不痛苦,有亲人陪伴。”81岁的老医生周克明在他的“宁养关怀病人随访记录”上,记下这一条。

10月25日,又一个周三,提起装着药品的公文袋,简阳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周克明又出发了,他要去看望他的朋友们。从2012年到现在,他先后送走了273个“老朋友”,另有42人健在,27人失联。农村,贫困,终末期癌症,预期寿命少于6个月,是他的这群特殊朋友的共同标签。

心理干预、整体护理、镇静、止痛等对症处理,让终末期癌症病人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远离蚀骨灼心的疼痛,安详、宁静、有尊严地走完人生里程。76岁之前,周克明满脑子都是攻克癌症,经手一万多例手术,救回无数生命;76岁之后,2012年,周克明申请《农村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研究课题,对农村地区终末期癌症患者的临终关怀,成为他的工作重心。

“要让他们走得有尊严,正视生死。”他说。

乡村巡诊

每周三走村串户

81岁的周医生

又来了……

每周三,是周克明下乡巡诊的日子,近的地方要花半天时间,远的则要颠簸跋涉整整一天,一次巡诊最多只能看三四个病人。

天冷了起来,一连下了好几天雨,周克明特意穿了一双防滑棉鞋,有时要走上一长段泥泞的土路,才能到患者的家。今年是他巡诊的第五年,简阳市辖区面积2213平方公里,58个乡镇(成都代管前)都有他的足迹。有人劝他,81岁了,就不要亲自巡诊了。但周克明坚持巡诊,无论再远,也要一户一户看过去。“要去,给他们说了,(他们)盼着呢。”

“周医生,你来了啊!”平武镇尤安村,高曾武一边招呼着半个月前曾来过的周克明,一边拉开窗帘,阳光照在床上,51岁的张翠秀骨瘦如柴。“还有没有哪里痛?”周克明捂热听诊器,才贴近听她的呼吸、心跳。片刻后,他把家属喊到门外,“你们要有心理准备,尽量满足她的需求,多安慰她。”

“啥都吃不下,就喝点奶粉。”说起儿媳张翠秀,高曾武流下眼泪。去年检查出肺癌,接受了一次化疗,张翠秀的身体彻底垮了,癌细胞转移到脑部,痛起来撕心裂肺地哭喊。9月初,家属找到周克明,对她进行心理安慰及镇痛等对症治疗,张翠秀终于不喊痛了。 “(产生幻觉时)说墙上都是赖克包(蟾蜍)。”儿子高进亮看着母亲难过地说,听了周医生的话,只希望母亲走时不要再痛了。

72岁的吴钊平,从检查出肺癌到卧床不起,不到3个月。“痛狠了才敢给他吃一颗止痛药。”卓蒲蓉把老伴该吃的几种药分得清清楚楚。这些药,是从周克明门诊上免费开的。在电话里了解到老吴情况不好,周克明一定要亲自来看看。“他还有啥心愿没得?想做的想吃的,都顺着他。”

“走的时候痛苦不?”这是周克明最关注的问题,让患者安详平静地离世,是他努力做的,也最希望听到的结果。“农民默默无语地辛苦了一辈子,要让他们有尊严地走。”

课题研究

档案袋里装着

数百农村患者的

最后一程

“9月15日,颜正德,胰腺癌,去世时不痛苦,有亲人陪伴。”在“宁养关怀病人随访记录”上,周克明记录着每个患者每一次巡诊的信息。在他办公桌一旁的柜子第二格,最右侧8个牛皮纸档案袋里装着离世患者的记录,在世患者信息则在左侧塑料档案袋里。“按每个大区域分,都找得到。”他说,这里装着数百个农村患者的最后一程。

这是周克明坚持了五年的工作。从2012年起,他将农村患有终末期癌症,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或是靶向药物治疗都无法耐受的患者,纳入临终关怀的研究范畴。走村串户,给这些患者提供临终关怀,给予生命最后的尊重。76岁之前,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攻克癌症,挽回生命;76岁之后,对农村地区终末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成了他的工作重点。

“我这一辈子都在搞肿瘤。”从医学院毕业的周克明,早年把攻克癌症作为毕生目标,从无到有,在简阳市人民医院组建外科、肿瘤科,在县级医院率先开展食道癌、肺癌、胃癌等癌症根治手术,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级医生。在刚到简阳的两三年里,周克明开展肿瘤普查和肿瘤死亡回顾调查,绘制了简阳肿瘤分布图。

“临终关怀”这个词,2012年正式走进了周克明的生活。作为肿瘤医生,周克明比谁都清楚,终末期癌症是怎么回事。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是说,治愈无望了,医生就可以甩手不管了。”他要做的,是千方百计让他们走得宁静。

终末期癌症,伴随着钻心的癌痛、恶心呕吐、厌食,以及对死亡的焦虑、恐惧。特别是在贫困偏远的农村,沉重的不仅是医疗费用,还有患者不堪病痛或不愿增加家庭负担而采取的跳井、自缢等轻生方式。“这毫无尊严,毫无生活质量可言。”

2012年,周克明从简阳市民政局的统计数据上看到,仅该市农村,就有2000多名癌症患者,该有多少人徘徊在痛苦的死亡线上?周克明向省卫生厅(现省卫计委)申请《农村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研究课题,把农村患有终末期癌症,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或是靶向药物治疗都无法耐受的患者,纳入临终关怀的研究范畴。从此,每周一、周五门诊,周二指导教学,周三则下乡巡诊。

临终关怀

“让他们走得有尊严”

五年送走了273名

“老朋友”

“许多农民生病,不是真的忍不住(痛),是不会进医院的,一拖就拖到了晚期,治疗无望了,又只能躺在床上等死。”周克明说,“要让他们走得有尊严,正视生死。”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悲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是终末期癌症的“并发症”,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又小心翼翼。“许多癌症患者和家属,其实都在相互隐瞒。”周克明说,一个担心成为负担,一个担心承受不住打击,其实最好的方式是坦然面对,让患者完成心愿不留遗憾,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去开导病人,也是开导家属,都要正视(死亡),珍惜生命。”

从2012年以来,周克明先后送走了273名“老朋友”。芦葭镇68岁的吴长安是个石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躺在亲手建造的屋里,窗外阳光明媚,他却无法伸手去感受。周克明最后一次去看他时,他已经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得知还有镇痛药,周克明又开了一些润肠的药物。“想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不要惹他生气。你们也不要太难过,这是自然规律。”周克明叮嘱吴长安的女儿。有一天,周克明接到电话,吴长安走了,很安详。

临终关怀,还有一个更容易被接纳的名字,叫姑息宁养。除了止痛药,周克明还会给患者开低毒性的抗肿瘤药物,一方面,可以减少镇静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减轻医药费负担,另一方面,对症抑制肿瘤发展,有的患者因此生存期被延长到一年、两年,甚至更长。

77岁的张瑞英去年确诊肺癌转移,同时还有高血压、糖尿病,连科室都不敢再收治。今年4月,她在周克明的门诊上被纳入临终关怀名单,用药6个多月后明显好转,9月25日,她是自己走到镇卫生院来复诊的。“周医生,要不是你,我恐怕都不在了。”拉着周克明的手,张瑞英泪如雨下。她的小女儿至今仍不相信母亲得了癌症,“你看她现在说话走路,精神好好。”现在,张瑞英能料理自己一个人的生活,每顿还能吃下一碗面条。

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哪怕只是拉着他们的手,静静地听他们的倾诉,穿着白大褂的医生,都是患者和家属的精神支柱。

延长了三年的课题

即将结题 未来怎么办?

原本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周克明主动延长到了五年——样本还不够多、数据还不够详尽,参考价值还不够大。

止痛药,是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基础用药。但在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只能住院报销,对于终末期癌症病人,若没有住院,止痛药物需要自费。对于前期治疗已花费大量金钱的贫困家庭来说,压力巨大。几年下来,周克明自己掏钱购买了超过两万元的药物,无偿赠与患者。

但光靠课题研究组下乡巡诊,是远远不够的。每次巡诊,周克明都会叫上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医务人员,“让他们来看,是怎么开药的、怎么照护的,毕竟他们是离患者最近的医疗机构。”周克明说,目前,在简阳市范围内的农村,“市—镇(乡)—村”终末期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的骨架基本已经成型,一旦研究课题结题,随时都可以全面推广。

但经费,是研究课题和全面推广面临的最大难题。另外,我国绝大部分临终关怀项目没有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相对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大多数患者对临终关怀望而却步。“课题要开展,巡诊、药物、培训,都要花钱。”周克明说,后来,研究组和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科合作开展临终关怀项目,有了李嘉诚基金和医院姑息科医疗资源的支持。

“农村癌肿(癌症和肿瘤)晚期临终关怀服务和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需要由政府组织。”周克明希望,国家能拨发专项经费来支持临终关怀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和集体单位也应对临终关怀有专项经费投入,特别是国家医保政策,对癌症患者、特别是农村贫困终末期癌症患者,扩大覆盖面和报销比例,这是推动农村癌肿晚期临终关怀的动力。

(文中所有患者及家属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