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的深秋,仍是满目浩荡绿意,从空中俯瞰,除江河湖泊外,整个普洱几乎全为绿色覆盖。
行走普洱,绿色生态之美沁人心脾;感知普洱,绿色发展之路令人振奋。
作为全国目前唯一的 “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几年来,普洱市在绿色经济的体制机制、产业构建等方面全力探索,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崛起新路子。
先行先试推进试验示范区建设
让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普洱市的坚定选择。
基于历史与现实的考量,2013年,普洱成为全国首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自此,普洱市的绿色发展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先后出台——
2014年,《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规划》勾勒出普洱的未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锋、边疆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典范、面向东南亚绿色经济交流合作的平台。
国家发改委批准给予了17条政策支持,支持组织实施总投资3400亿元的67个重大项目,省政府紧接着出台了27条支持政策;2015年12月,建立起38个省级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起由省到市的协调推进机制。
发展目标和发展支撑更加明确——
按照《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实施方案》,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1000亿元,四大绿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60%。未来几年中,普洱市将实施11个方面67项试验示范工程,涉及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全社会绿色发展等八大试验示范工程。
绿色发展,制度要先行。普洱市破除“政绩冲动”,改变单纯以GDP增速论英雄的政绩观,不断建立健全绿色发展机制。制定了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和考评办法,由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工作开展与评价四部分构成,共29个二级指标,并将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指标纳入了县(区)综合考核和绿色经济考评的重要内容,占总分值的30%。
全市还制定了茶叶、咖啡、生物药等主要产品和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社区等绿色化评价标准,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碳汇经济促进中心”,在全省率先实施5000亩森林经营增汇减排试点等一批项目。
绿色发展,保障是关键。普洱市进一步用足用活国家17条和省27条支持政策,涉及生态和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多个层面。目前,17条政策基本落实,22条政策正在落实。
走出绿色经济发展路径
“回顾试验示范区建设3年多来的实践,最大的收获是从整体到各个层面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变成了每个普洱人的日常习惯和行为。”普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国云表示,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目标,普洱将进一步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绿色经济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
对一个边疆欠发达地区而言,发展的紧迫感如影随形。但普洱市绝不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是协调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确立起“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的绿色发展路径。
在孟连雅咪红红茶庄园中,品一杯有机红茶,看一眼满目葱翠,悠闲时光十分惬意。
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雅咪红公司大力种植有机茶叶,万亩茶叶基地中8848亩达到了有机茶园标准,更有2400亩获得了中国、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随着公司40%的茶叶出口欧洲市场,茶农收入也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普洱祖祥高山有机茶出口售价每公斤最高达2000欧元,利润是常规茶园的10倍。
在全省率先实施生态茶园、生态咖啡园改造,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绿色农业在普洱大地不断铺展。目前全市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比例达30.4%,5.7万亩茶园获得有机认证,123户企业的292个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居全省各州市之首。
有正向引导,也有倒逼推动。
康和木塑公司车间内,咖啡壳、刨花等农林废物“摇身一变”,成为形似木材却比木材更加耐用的环保产品木塑。普洱市区栈道、景洪市澜沧江边栈道等市政工程中,都能见到木塑的身影。
太阳转身的地方资源的有限性让走老路的发展不可持续。与康和公司总经理杨国印一样, 有“红木瘿子木之王”之誉的孟连祥和木业董事长王锡强,利用木材厂产生的锯末、刨花、边皮废料,在厂内划出20亩地用来建设生物质炭厂,8套生物质高效干馏炭化设备每年可处理3万吨林业废弃物,可生产出6000吨高品质生物质颗粒及民用炭,把“三废”变废为宝。
通过引入康恩贝、汇源果汁、天士力等一批知名龙头企业,普洱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带动产业耦合发展。目前全市工业园区通过循环化改造和工业节能降耗,林产“三剩物”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84.6%。
除了茶叶、咖啡等重点特色生物产业外,普洱市还大力打造现代林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休闲度假基地等产业基地,推进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等八大类67项试验示范工程,形成了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绿色产业矩阵。
2016年,全市绿色产业增加值达到253.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4.57%,绿色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和财政税收的比例分别达到 50%以上。
绿色发展不仅体现在产业中,更贯穿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
前不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展河乡计划修建一条乡村道路,原规划思路要穿越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将破坏约100亩森林。坚守绿色发展,澜沧县坚决叫停,改为绕道修建。县交通局负责人说:“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全县在交通建设中一贯的坚持与遵循。”
在“五网”基础设施建设中,普洱市始终秉持绿色理念,从规划设计、建材选择、建设施工上严格按照绿色低碳化标准实施。“十三五”期间,普洱列入云南省“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的综合交通项目总投资达1060亿元,将力争实现“县县通高速”,并开工建设临沧至宁洱铁路,正式告别没有铁路的历史。公路、铁路和机场并驾齐驱,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的逐步成型,为普洱的绿色腾飞插上了翅膀。
从只算经济成本的“小账”,变为算好经济社会和长远发展的“大账”,普洱市的绿色“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进入。
保护与发展和谐共生、互促共进,助力普洱朝着更绿色、更长远、更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行。
肩负着探路绿色发展的重任,普洱市蹄疾步稳、蓄力突破。
今年是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实施的第3年。成效如何,普洱市用事实作答: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8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幅居全省第5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2.1亿元,同比增长11.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5.7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幅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2.1亿元,同比增长12.1%,增幅居全省第3位;外贸进出口总额11.2亿美元,同比增长36.2%。
普洱绿色崛起之路渐入佳境,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持续向好。
3年间,生态环境更加美丽。
普洱太阳河森林公园内,绿树成荫、溪流淙淙,小熊猫、犀牛等珍稀动物与游客们“近距离”接触,惊叹与欢呼此起彼伏。全市如今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6个,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0.1%;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度价值达285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全市保存的物种接近全国的1/3;水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在100%,二级以上空气质量占比达99.8%。
3年间,绿色发展动力更强。
通过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普洱市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8项,获得支持156项。全社会研发经费与全市GDP的比例从0.25%提高到0.65%,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强劲的科技支撑。
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共同发力,让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
3年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一拨拨客商、游客逐绿而来,普洱不仅是他们身体的“补给站”,更成为心灵的“栖息地”。对普洱市民来说,“诗意栖居”更是触手可及的生活。全市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率达78%,绿色产品政府采购比例达80%,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各个领域,全社会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正在形成。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循环经济示范城市,特别是全国文明城市等桂冠一一花落普洱。
接续奋进,普洱步伐铿锵。拉高起点、持续发力,向着“打造试验示范区的创新高地,为全国、全省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典型、创造成果”的目标,踏绿前行。(谭雅竹 王永刚 李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