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硕果香,笑容别样美。
11月1日,国务院扶贫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告,全国26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我省吉安县荣列其中。这是今年我省继井冈山市脱贫摘帽后,又一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喜讯传来,欢欣鼓舞。“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夙愿落地生根,“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答卷美满。至2016年底,吉安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初的14453户48660人,减少到1833户410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12.6%降至1.71%。
找准路子——“贫困发生的根子在哪里,就在哪里重点发力”,找准脱贫最有效支撑,着力推进“四个一”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走上产业脱贫致富路
吉安县,县域经济不弱,但边远山区乡镇不少,贫困群众占比大,边远山区局部贫困特征突出。致贫,根本原因是什么?脱贫,什么办法最奏效?
“致贫,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脱贫,当以产业为根。”吉安县总结多年扶贫工作经验,精准把脉,理性探索。
这份沉甸甸的肯定,更加激励了50万吉安县人的斗志。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充分肯定吉安“四个一”扶贫工作,指出“一户一亩柚子、一亩葡萄、一个鸡棚、一个劳动力在工业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是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
“想脱贫,不知道从哪脱,盼脱贫,不知道干什么,这是许多贫困群众的实际状况。‘四个一’产业的精准选择,就是在投入少、风险小、门槛低上予以考虑,让贫困群众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县委书记李克坚告诉记者。
信心,来源于实践,来源于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
一颗小葡萄,带来大变化。横江镇公塘村,以前由于土地贫瘠,村里贫困发生率高达34%。如今,家家户户种葡萄,共发展葡萄种植1300余亩,葡萄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超10万元,几乎家家都盖起了漂亮的新房,超过一半人家买了小汽车。
一个就业岗,脱贫底气足。天河镇毛田坑村,道路崎岖,百步九折,是吉安县海拔最高的乡镇,曾经是出了名的穷村。“我在县工业园区上班,一年工资就2万多元。”穷了半辈子的村民杨厚华,喜滋滋地算起了家里的收入账,“我还通过政府贴息贷款10万元,养了20箱蜜蜂,种植了10亩生姜呢!”
一株蜜柚树,乐了全村人。永阳镇江南村,沙质土壤,种植水稻没收入,导致大片田地撂荒。村里成立合作社,带领全村人一同种植井冈蜜柚,套种百香果、西瓜等作物,一地多收,效益大增,户户都能增收……
无论是位置最偏远的乡镇,还是贫困程度最深的乡村,依靠“四个一”产业脱贫的动人故事数不胜数。
去年9月26日,全省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吉安县作典型发言。“四个一”产业扶贫,已成为全省精准扶贫样本。
用对方子——“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瞄准产业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对症实施“四轮驱动”金融保障,激发贫困群众与贫困做决断的内生动力
缺资金,是广大贫困群众产业脱贫路上最大也最普遍的“拦路虎”。“四个一”产业能不能发挥最大脱贫效应,就看能不能扫除掉这个“拦路虎”。
扶贫资金“僧多粥少”,怎么办?该县以“四两”巧拨“千斤”——注重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解题,“让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走”。
该县创新构建“担保贷款、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的“四轮驱动”金融支持模式,建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先干先补、不干不补”激励机制,充分激发群众投身产业发展的志向和热情。
产前,政府出小头,撬动银行大头,解决产业启动难。一方面,群众贷款,政府担保。大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等担保贷款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致富宝”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试点,县财政累计安排1500万元,作为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由县农村信用联社按1∶8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为全县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提供每户10万元以内的担保贷款,让群众贷款不难。另一方面,群众贷款,政府贴息。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00万元用于扶贫贴息,按照贫困户每户10万元的限额,以基准利率为标准,据实全额贴息,让群众贷款没压力。
产中,现金直补到户,解决产业发展难。对贫困户发展井冈蜜柚、横江葡萄等特色产业,县财政安排资金直接补助。2016年,累计发放贫困户产业差异化奖补资金3253户542.1万元。
产后,创新推出产业保险,化解产业保障难。吉安县对横江葡萄、规模养鸡等产业,实行产业保险,天灾人祸也不怕,给贫困户吃了一颗 “定心丸”。如种植横江葡萄,按每亩180元的标准进行投标,每亩葡萄理赔金额可达3000元。
同时,对全县14453户贫困户,设立产业脱贫基金,给予每户2000元的启动本金,入股“四统一分全覆盖”模式运转的产业合作社,让他们都能享受产业稳定收益。
金融“补血”,补足了群众的脱贫底气。目前,全县86个“十三五”贫困村成功退出83个。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2760元,增至6523元。
干出样子——“干部带着群众干,党员领着群众走”,瞄准群众心底的最大担忧,全面推开“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引领贫困群众脱贫路上一个不掉队
“想干干不好,想干怕干错”,这是脱贫路上贫困群众的最大担忧。
群众有担忧,干部要担当。把脱贫攻坚第一线,当作锻造干部作为的第一“熔炉”,吉安县瞄准群众心底的最大担忧,全面推开“四位一体”帮扶机制,让干部带着群众干,党员领着群众走,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出征,真正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构建县、乡、村、党员干部四级扶贫保障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乡镇成立精准脱贫服务中心,构建县级、正科级、副科级、一般干部“4321”帮扶体系,做到“乡乡有领导挂点、村村有单位入驻、户户有干部帮扶”,确保贫困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
53名致富带富能人被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5317名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86名科级后备干部到贫困村脱产任“第一书记”,172名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其余221个非贫困村加派“第一书记”,实现全县307个村“第一书记”驻村全覆盖。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真的富”。为带领村民一同脱贫致富,永阳镇江南村支书胡乾元,抛下了自家的花生厂,发挥党员干部“领头雁”作用,以“支部引领、村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机制,“统一流转、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按股分红,贫困户全覆盖”的“四统一分全覆盖”模式,带领全村贫困户种植井冈蜜柚,让贫困户从此有了长期的产业收益。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必须干成干好。登龙乡黄陂村到泗塘的道路不通,村民去往县城要绕很远的路,大家热切期盼修新路。“第一书记”罗清想方设法帮助村民争取到70多万元道路改造资金,简易的渣土路在3月份已经修通。目前交通部门已经完成道路测量等前期工作,预计春节前可以通水泥路。届时黄陂距离县城将缩短近30分钟车程。村民们纷纷点赞:“感谢‘第一书记’,帮咱办了件大事!”
没有什么比追求幸福更能激发热情,没有什么比上下同心更能凝聚力量。肩负着历史与时代的重任,50万吉安县人民勇往直前,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江 平 昭 颖 记者 刘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