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明慰问贫困群众王祥。
“虽然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自认为对农村有很多认识,但这次的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却是真正让我对农村思考最多的一次,正是这些经历,激励着我不断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发奋图强……”在赵旭明的民情日记中,这样的一段话寄托着他这两年来对这块土地的深情和眷恋。
赵旭明,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副队长。2015年10月,当抽调他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时候,他有过一丝的犹豫:妻子正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进修,家中刚满两岁的女儿和年近八十且罹患糖尿病的父亲需要有人照顾,自己也有严重的胃溃疡……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位有着12年军龄的部队转业干部,毅然决然接受了局党组的委派,前往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塘洛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为了准确把握塘洛尕村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一进村里,赵旭明就住进了新建的党员活动室里,与村干部深入农户家中,对村情、民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
塘洛尕村是白庄镇唯一的汉族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产业单一,农户发展养殖业和旅游经济规模均不大,群众增收渠道狭窄。同时,也因为是汉族村,国家一些面向少小民族倾斜的优惠政策,塘洛尕村又享受不到。
“道路硬化质量不高,损毁、塌陷问题严重,下雨天群众出行困难;个别家庭不通自来水,少数群众吃水困难;村民环保意识差,垃圾随意堆放的问题比较突出。另外,村民对精准扶贫政策理解有偏差,年轻人进取心差,等、靠、要思想严重,外出创业的闯劲不足。”这些,便是赵旭明初到塘洛尕村的感觉,与白庄镇其他村庄相比在村容村貌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
张光华是村里勤劳致富的代表,家中经营着农家乐、小卖铺、农家旅社,两个儿子在学校当老师,有两辆轿车,家庭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
精准扶贫工作自精准识别贫困户以来,张光华就多次找工作队反映情况:“我们家都是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吃饭,从来没有沾过村里的任何‘好处’,这次的精准扶贫项目无论如何要给我家,否则就是你们扶贫工作队处事不公道。”对于老人这样的要求,赵旭明哭笑不得,但无论怎么解释政策,老人就是不理解。
贫困户初选名单在全村进行公示后,张光华看到名单上没有自己的名字,马上回家带领全家老小到办公室找赵旭明理论,要求把自己纳入到贫困户范畴。
赵旭明了解情况后,先是好言相劝,稳住大家的情绪,让其家人先回家,并承诺一定会解决问题。随后,赵旭明登门拜访了老人家,从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谈起:“我们以贫穷为荣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勤劳致富的人才是这个时代最光荣的人,精准扶贫政策就是要让先富的人带动贫困的人,最终大家一同达到小康社会的目的……”赵旭明与张光华彻夜促膝长谈。
经过这次深入的交心后,老人不仅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再也没有找过工作队,并和赵旭明成了忘年之交。同时,为了配合精准扶贫工作队的工作,还主动招收两名贫困群众当农家乐的服务员,解决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让贫困户增收。
塘洛尕村在确定产业发展项目时,由于个别贫困户不了解市场需求,导致了产业发展项目选择不结合实际。贫困户王玉宁最初想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发展养殖业(养猪),赵旭明了解后仔细跟王玉宁分析情况:“你们家共有8口人,产业发展金可以拿到43200元,以每头仔猪300元来算,你就需要买144头猪,而循化是撒拉族自治县,汉族人口少,存在着肉猪市场需求量小、仔猪购买渠道狭窄、家畜检验检疫困难等风险,而且你也负担不了畜棚建设和饲料购买的资金,所以你达不到个人养猪的承载能力。”
“赵书记说的有道理啊,幸好我先问了一下你的意见,不然我盲目养的话,迟早是会亏本的。”王玉宁恍然大悟,最终选择了运输业,并利用产业资金购买了一台农用双排运输车,把运输车出租给运输公司,两年收取租金收入3万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这两年时间里,赵旭明认认真真扶贫,踏踏实实攻坚,为塘洛尕村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他是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第一书记”,更是群众百姓打心底里认可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