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已敲定
时机成熟后将划定城市拥堵费区
将形成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和“一民航七通用”机场布局
形成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导部分棚户区、城中村居民去新区安置;形成“一民航七通用”机场布局……11月8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合肥市规划部门获悉,《合肥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敲定。未来,合肥市将探索研究城市交通拥堵费政策,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划定城市拥堵费区。
城市空间结构形成“1-4-7”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
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时,合肥市将打破城市单中心结构,形成“1-4-7”三级多心的主城区中心体系。整合高铁站与骆岗机场一带,形成城市主中心(CBD);优化培育老城商业中心、休闲游憩中心、市级行政中心、文化创意中心4个城市副中心。以上市级中心均位于核心圈层,构成钻石形的“中央活动区”。规划建设北城、新站、肥东、肥西、经开、高新、小庙7个片区级中心。
在优化提升主城区方面,合肥市将创新发展环巢湖示范区,特色发展巢湖城区,综合拓展庐江城区,建设长丰县城成为合肥市辐射皖北的桥头堡,高端发展空港科技产业新城,培育发展合巢产业新城和庐南循环经济产业新城。
另外,推进中心镇扩权改革,培育长临河、石塘、三河、 山南、下塘、吴山、黄麓、柘皋、槐林、汤池、泥河、龙桥12个中心镇,以及古城、梁园、紫蓬、铭传、严店、杜集、朱巷、中庙、烔炀、散兵、半汤、中垾、冶父山、同大、盛桥、白山16个特色镇。
农民市民化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此次《规划》明确,合肥市将逐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使进城人口实现“三维转换”:从农业到非农业的职业转换、从农村到城镇的地域转换以及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
为此,将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尤其是在中心城区的落户。未来,合肥市将以合法稳定就业年限、合法稳定住所、按照国家法定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参保年限等为基准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标准,并针对外来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工采取差异化的扶持和引导政策。
同时,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切实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另外,尽快出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货币化安置引导部分棚户区、城中村居民去新区
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事关群众“住有所居”。今后,合肥市将转变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的思路,坚持按需有序原则,并采用多元化的补偿与安置模式,积极推进货币化安置工作。此次《规划》提出,今后,货币化安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
除了引导被征收户购买市场存量住宅,合肥市还将探索对已签约未安置拆迁户实行货币回购,引导居民利用回购款购买住房。对于选择实物安置的居民,增加异地安置的比例,通过提升城市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适度增加异地安置的补偿面积等方式,引导部分棚户区、城中村居民到城市新区安置。
综合整治时机成熟时将划定城市拥堵费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老城区交通拥堵的情况比前几年更为频发。《规划》明确,合肥市开展老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控制老城区停车位数量,并提升老城区停车费用;探索研究城市交通拥堵费政策,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划定城市拥堵费区;重点改造老城区的主要拥堵节点。
另外,合肥市还将逐步加强老城区城市环境改造,逐年增加城市开敞空间,加快对重点地区的风貌整治;逐步疏解老城区人口,加快城市新区人口集聚,以滨湖、北城等城市新区作为承接老城人口疏散和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载体。
“一带一路”打造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
通过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合肥可顺势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为此,合肥市重点建设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航道整治与航运枢纽建设,利用长江、淮河以及多条运河,连通合肥与沿海港口,打造通江达海、联系江淮的区域性航运中心。
今后,合肥还将重点加强陆路高速通道建设,充分利用既有的沪汉蓉通道、亚欧大陆桥-南陆桥、京福通道、华东第二通道,积极争取合西通道、连合九通道以及京九第二通道;加快建设合宁、合马、合宣、合安、合蚌、合六等放射性区域运输通道,实现与沿江城市带、南京都市圈的快速联系。
在强化对接上海、品质看齐杭州的同时,合肥将推动与南京在高端服务与旅游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加强长江、淮河等跨界水环境的综合整治,推动合芜宁大都市连绵区一体化发展。
绿色城市
构建大尺度 环城绿带
在老城区,合肥市将结合棚户区、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有机更新,妥善解决城市防洪安全、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等问题;将再生水和调蓄的雨水作为城市水系补水的主要来源,董铺水库和张桥水库水作为应急补充水源。结合岸线改造,逐步降低橡胶坝拦水水位直至拆除,沟通环城公园水系。
除了结合森林增长工程,构建大尺度环城绿带,还要利用河流、道路、山体等容易识别和可永久持续的地物特征划定边界范围,将江淮分水岭、大潜山-圆通山-紫蓬山、四顶山、白马山、浮槎山以及部分基本农田串联起来,形成区域性的环城绿带。
公共服务
重点支持三大开发区新建医疗机构
除了要在全省率先普及15年基础教育,合肥市还将加快建设市级文化设施场馆,弥补现状差距,推进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肥市中心图书馆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建设,形成“15分钟文化圈”。
在严控老城区医疗资源的同时,重点支持三大开发区新建医疗机构,推进市第三人民医院、省立医院新区、空港医院等项目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重点在北城、滨湖新区十五里河周边建设优质医疗资源聚集区。
智慧城市
重点打造四大智慧城市功能区
在智慧城市方面,《规划》提出,以中心城传统文教核心区为中心,并重点打造中科智城、两湖(翡翠湖、南艳湖)创新示范区、滨湖创新服务区、南淝河创意智慧谷四大智慧城市功能区,以及多个智慧城市功能节点,形成合肥市的“智慧走廊”。
中心城传统文教核心区要形成以高等教育、智慧医疗、低碳社区、信息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核心功能区。中科智城要建设合肥市科技研发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创新产业中心、宜居生活社区。
两湖创新示范区要构建高校教育、创业产业、青年创业、科技研发等智慧产业。滨湖创新服务区利用滨湖区区域政务中心、CBD、RBD等资源,建设智慧政务服务、 智慧金融服务、智慧商务服务等功能。南淝河创意智慧谷重点打造创意文化走廊、物联网商务园和滨水生态社区。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
综合交通
形成“一民航七通用” 机场布局
在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时,《规划》明确,加快铁路、航空、港口的系统建设,完善公路和内河航道网络,形成30分钟通达合肥都市圈重要城市、3小时通达国内重要城市的交通圈层。另外,规划形成“一民航七通用”机场布局。
一方面,发挥新桥4E级国际机场的核心作用,到规划期末,将新桥机场培育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枢纽城市相适应的区域型干线机场。同时,重点在滨湖新区、巢湖、肥东、肥西、庐江、白山、长丰分别规划1处通用机场。
在与沿海港口的衔接方面,合肥将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打造3条出海通道,通往上海港、宁波舟山港以及江苏沿海港口,实现江海直达。
在市域铁路网络方面,《规划》提出,形成“七高铁四普铁六城际”的铁路网络布局。“七高铁”包括沪汉蓉、京福、商合杭、合西、合郑、合蚌连、合安九等高铁;“四普铁” 为淮南、宁西、合九、六宣等铁路;“六城际”为合六、合滁宁、合马、合芜宣、合武、合淮等城际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