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主办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揭牌仪式暨“新时代广东美术发展”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共建的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宣布正式揭牌。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的各位学者围绕“新时代广东美术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建言献策。
广东坐拥百年“现象级”美术成就及资源,急需展开深入研究。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的成立,正是广东适应文化发展需求的一个开拓性举措。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应邀担任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首任所长。薛永年、尚辉、李一、陈履生、郑工、黄宗贤、殷双喜、朱万章8位来自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的专家,应邀受聘为研究所首批特聘研究员。
揭牌仪式上,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表示,期待研究所将立足广东,胸怀全国、世界,成为探索新的时代如何实现艺术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地,成为全国乃至国内外美术研究、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品牌。
揭牌仪式后,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研究所所长梁江及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李劲堃表示,研究所将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发挥广东美术“智库”作用,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
立足广东打造全国性研究平台
南方日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的成立背景是什么?今年举办的“广东百年美术大展”,为研究所的设立提供哪些思路?
李劲堃:“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盛况空前,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广东“百年现象”的热烈讨论,也为业界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研究课题,广东深入开展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带来契机。我认为,百年大展后,针对中国百年美术史更加长远、深入的系统研究才刚刚开始。如何做好广东近现代美术研究的课题,对探索中国美术如何从传统的形态过渡到现当代形态,同样至关重要。
梁江:“广东百年美术大展”完整呈现了百年广东美术的发展脉络。展览以美术作品为主要载体。美术教育、美术思潮、社团活动等内容,以及部分美术家的贡献,却很难通过展览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广州美术学院的美术教育成就,它与杭州艺专的“国美之路”、北平艺专的“徐蒋体系”究竟有何异同,目前的总结还远远没有到位。其实,广东的有关研究并不少,但比较局部和分散,尚未形成体系。研究所的成立,就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学术制高点。
南方日报:广东省委宣传部、广州美术学院共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可谓一次创新之举。研究所的成立,对广美的美术教育有何意义?
李劲堃:如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教授所言,广东美术的百年历史具有“艺术革新的先驱性,对外开放的包容性,立足民族的本土性,以及涌现基因的摇篮性”四个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百年广东美术的发展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走向,增强了中国美术文化自信的根基。
其中,“摇篮性”既意味着广东孕育了近现代美术种子,直接影响了新中国美术整体的走向;也体现在广州美术学院设立后,迅速成长为中国美术教育支柱。研究所的成立,也是探讨学校如何开展未来一百年美术教育很好的契机。广州美术学院希望,在广东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进一步集聚近现代美术研究资源,力争使广东成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重镇。这是研究所成立的初衷,体现出广州美术学院为促进新时代美术发展所肩负的使命和担当。
南方日报: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落户广州美术学院,却以全国的近现代美术作为研究对象,这一定位是基于何种考虑?未来将如何与全国联动,重新布局美术研究资源?
梁江: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虽然设在广州,却是全国性的平台,对象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最集中的地域就是广东。近现代美术最主要的人物、思想与作品,几乎都是从广东发端,继而影响全国。我们具备研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优势与责任。广东素以开放著称,有利于团结、凝聚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一起推进学术研究。
岭南美术地位重新改写认知
南方日报:对广东文化建设来说,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的成立具有哪些标志性意义?过去,广东美术理论的成就常常被忽略,研究所未来将如何改变这一局面?
李劲堃:岭南画派当年提出的美术主张,直到21世纪的今天仍有指导性意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是基于深入的思考。直到如今,广东不少从事美术研究的专家,都在全国享有权威的地位。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广东美术理论取得的成就,过去鲜为人知。比如高剑父,人们只是关注他的绘画,反映其理论高度的诗文、手稿,却没有得到充分研究。
如今,借着百年大展的契机,许多人对广东美术有了重新认识。我认为,对广东美术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在艺术的范围,还应该从广东政治、经济、社会的高度予以呈现。广东取得的成就不能单靠经济去呈现。美术也是构成广东完整社会形态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对广东美术、广东文化乃至广东本身,产生不一样的认知。
南方日报:研究所未来有哪些计划即将开展?
梁江:首先,我们将在未来三年陆续推出“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丛书”,共约30本。其次,正争取为《广东近现代美术大系》立项,预计将有10卷至15卷,包括国画、油画、版画、书法、民间工艺等分卷,将广东所有美术门类近现代的成果完整地梳理出来。过去在展览中难以呈现的内容,都将在《大系》有所体现。部分研究目前已积累相当基础,三年内预计就有六、七卷可以面世。第三,研究所还将建设“中国近现代美术文献数据中心”,以数字化方式将所有研究资料吸纳进来,开设公共检索平台。该项目的投入与工作量都很庞大,但计划一旦完成,研究所在全国、乃至国际的权威性将会大大提升。此外,我们还将承接美术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总之,研究所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期待国内专家学者的参与,共同实现这一蓝图。(记者杨逸 实习生 王萍 通讯员 许珍 刘颖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