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你们再来大湾组做客时,我开小车去坡脚接你们!”11月10日,与记者告别时,岑巩县注溪镇面溪村大湾组村民李洪明信心满满地说。
面溪村山高地少,是岑巩县深度贫困村。2016年底,村民人均收入3400元。全村总人口420户1718人,其中贫困户167户687人。近年来,该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产业扶贫等,先后让41户195人实现脱贫,李洪明便是其中之一。
过去,李洪明常年外出打工。“小孩上学需要有人照顾,再说现在国家政策对我们贫困群众真是太好了。”2016年春节回家,他决定留下来,利用家乡富余的草地发展肉牛养殖。
没有启动资金,村支书杨通勇主动找上门,为他申请了“特惠贷”5万元。没有养殖经验,不懂如何修建圈舍,畜牧部门和住建部门又主动上门服务。李洪明说,各级干部对他比亲兄弟还好,不干出个样来真是对不住人家。
经过一年辛苦付出,李洪明把5头牛养得膘壮体肥。年末出栏后,除去各种花销,李洪明算了一笔账,养殖的5头牛净赚2万多元。“你还忘了政府每头牛还补助4000元呢!”驻村第一书记丁凯提醒,当年李洪明的3口之家年纯收入4万余元。仅此一项,他家当年就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虽然李洪明脱贫了,但是村里还有一些村民没有摘掉穷帽。
“现在,县里正在推广‘十户一体’利益联结脱贫模式,你通过一年实践有了一定的养殖经验,要不你先带个头搞起来吧?”今年初,村支书杨通勇再次来到李洪明家里。
今年,岑巩县制定下发了《产业扶贫“十户一体”改革实施办法》等文件,按照技能相似和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原则,把10户左右农户捆绑成产业发展主体,主体成员除了可以享受扶贫政策扶持,还可以享受产业联接体所需要发展的扶持资金。通过大户助小户、强户带弱户、富户帮穷户等方式,激活能人资源,释放能人效应,实现“能人”带众人,众人变“能人”。
“都是乡里乡亲,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李洪明非常乐意地答应了。
结合自家圈舍的规模,他决定先把杨建、付龙两家贫困户带起来。经过一番商量,杨建、付龙两户用“特惠贷”资金2万元,各自购买5头牛入股到李洪明的养殖场里,由李家负责饲养,年底出栏后按照五五分成分红。
可是,养殖规模扩大,压力也增加了。
“我们这里冬天下雪特别厚,之前最担心的就是越冬的草料怎么办。”李洪明说,今年7月,丁凯又帮他领来了黑麦草种子,彻底打消了他的顾虑。
顺着李洪明手指的方向远远望去,2亩牧草绿油油一片。
大家再帮李洪明算了一下今年的账,按照去年的行情计算,李洪明家的5头牛可赚2万元,加上杨建、付龙两家的分红收入2万元,李洪明今年可实现收入4万元。而杨建、付龙两家也可各自分红1万元,加上政府每头牛4000元的补助,两家一年也有3万元进账,仅此一项就实现了脱贫。
两年两笔账,李洪明家的巨大变化凸显了这个深度贫困村的美丽蝶变。(刘超凡 周灿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