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弘扬工匠精神 不负传承使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1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连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连日来,我省广大文化工作者学习党的十九报告后,备受鼓舞。一些非遗传承人纷纷表示,要担负起文化使命,弘扬工匠精神,努力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宣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东红:做好每一张纸,让传统工艺生生不息

走进依偎在青山绿水间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迎面就能看到一幅题有“做好每一张纸,为中国文化和企业发展做贡献”字样的标牌。宣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东红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每年经他手捞出的宣纸超过30万张,合格率99%。 “作为传统文化企业的老员工,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发扬好工匠精神,将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 ”面对记者的采访,周东红说。

“每一张纸,都是有生命的。”周东红告诉记者。他如今依然坚守捞纸一线,每天8点准时来到生产车间,带领两名徒弟开始一天8小时的工作。 “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帘子捞起来,既要能感觉到纸有多重,还要准确判断出每帘水的重量是否保持一致。整个过程不过数秒,但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周东红每天都要捞900张至1000张宣纸,很多书画名家点名要他捞的纸。

在周东红眼里,传统文化也是有温度的。为弘扬宣纸文化,周东红与同事们开启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步伐,先后建成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在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全国八大美院设立“红星宣纸”奖学金并开设宣纸讲座。此外,成功开发出“三丈三”巨宣,破解了原料、污染等难题。周东红还参与了宣纸邮票纸的生产试制;为公司捞纸帘床以塑料替代芒杆寻找材料,并获成功;为捞纸机械划槽、纸药桶替换等技术革新献计献策,带头试制,为宣纸生产节约了人力物力。

最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周东红认真学习了十九大报告。在他看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时代,宣纸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身为一线捞纸工,最重要的是要立足岗位职责,捞好每一张纸,让宣纸制作技艺这一千年传统工艺生生不息,让宣纸这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眼下,周东红正依托公司设立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展“宣纸纸帖压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研究,继续创造新的“纸上奇迹”。

徽墨技艺传承人项德胜:坚持推陈出新,让非遗技艺历久弥新

徽墨技艺传承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项德胜与徽墨打了近40年的交道。他认为,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徽墨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近年来,项德胜已在十多所高校授课或举办相关讲座介绍徽墨技艺,并被中央美院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每逢假期,还有不少学生前来他的工作室进行研学游。 “听了我的介绍,并实地参观体验制作过程,许多师生对徽墨技艺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年轻人有了兴趣并愿意关注,这是非常可喜的。”多年来,项德胜带出了60余名弟子,其中包括他的儿子项颂,也在为徽墨技艺的薪火相传尽心尽力。

“松烟底事长,千载溢清香。 ”徽墨的优良品质源于精细、严格的制作。据项德胜介绍,手工制作徽墨的大工序多达十几道,每一道当中又包括十多道小工序,不经历千锤百炼,无法成为合格匠人。项德胜说:“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个作品都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不能只求做得‘像’,要尽力做到完美。平时就要钻研技术,攻克难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目前,项德胜仍坚持每年对产品推陈出新,眼下他手头正在做一块构思复杂的工艺收藏墨,为此他计划花几年时间完成。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项德胜对此备感欣慰,他相信,有了党和国家的持续重视,全社会关注非遗、爱上非遗的氛围终会形成,非遗技艺的明天,值得每一个从业者不懈奋进。

望江挑花省级传承人王世福:坚持“活态”传承,让传统在时代充分绽放

“挑花看着很简单,学了之后才知道它的穿针、打结、收尾都有讲究。家乡有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感到很骄傲。 ”11月11日上午,位于望江县城的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教室里,学员钱璐瑶一边练习装裱挑花一边告诉记者。

指导这批年轻学生的正是望江挑花省级传承人王世福。这些作品即将参加在云南举办的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展示活动。 “我们今年参加了十几次类似展示活动,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王世福说。

望江挑花始于唐代。望江挑花与其它地方挑花最大的区别就是无论从正面看还是反面看,图案都一样。蓝底白花的望江挑花曾经被选作人民大会堂的装饰用品和外交礼品。王世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的两名省级传承人之一,从事挑花艺术已经38年。起初,望江挑花仅仅是农闲时妇女们的女红,单靠口述来传授针法、花样。在政府的支持下,王世福长期行走在鸦滩、麦元、码头等地,拜访会挑花的手艺人,将望江挑花传统针法、图案一点一滴地搜集、整理起来。

近年来,望江县大力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安庆皖江中等学校成立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和“望江挑花传习所”。望江挑花被列为高一、高二年级文化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王世福也成为传承基地的传承人。依托这一传承形式,一批年轻传承人开始崭露头角。同时,王世福等挑花艺人也在增加挑花的实用性,以期开发更多符合时代的作品。现在,当地企业开发出300多个挑花产品,涵盖装饰、抱枕、屏风、服装、床上用品等。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感觉到望江挑花未来不仅能传下来,还能大发展。作为传承人,我要做的就是坚持‘活态传承’,即扩大群众基础,出更好的作品;找准市场需求,出更好的产品,让望江挑花在时代土壤中绽放得更加灿烂。 ”王世福说。(记者 张敬波 殷骁 胡劲松 通讯员 周梦颖)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