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区县、部门负责人系列笔谈⑤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持续深化脱贫攻坚工作
王杰
秀山县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这一定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起来,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以深化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深化脱贫攻坚,在深化脱贫攻坚中实现乡村振兴。
第一,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保持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核心是产业,关键是机制,最重要的是行动。秀山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产业,要做大做强以中药材、茶叶、油茶、果蔬、畜禽养殖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中医药等特色工业,深度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政策支持机制、工作推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民财产性、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等收入渠道,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更多分享利益。加大“三农”领域改革力度,加快“三变”改革,全面激活人才、土地、资金等农村各类资源要素。
第二,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秀山将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建设面向“三农”需求的交通网,加大重大交通项目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确保组组通公路、实际居住20户以上的村寨院落公路全通畅;着力建设水利网,确保户户用上安全水,生产用水有保障;着力建设信息网,确保组组有宽带,4G网络全覆盖;着力深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确保户户用上安全电、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着力建设环保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保护好绿水青山和乡村风貌。
第三,坚持把深度贫困区域、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户作为重点对象。秀山剩下的未脱贫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我们从规划制定、项目落地、资金统筹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誓将隘口镇(市级深度贫困镇)打造成为稳定高质量脱贫的典范。在全县确定24个扶贫重点村,实行定点包干脱贫。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推动深度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坚持政策、力度、帮扶不减,保持脱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完善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已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致富;强化动态识别和管理,对致贫趋势进行预警和提前干预。
第四,坚持把全方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要任务。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秀山将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自立自强、勤劳勇敢等优秀传统文化,巩固“大操大办”治理成果,积极培育文明乡风。围绕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全方位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第五,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政治保障。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时时处处事事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打牢基层基础,深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抓好乡镇(街道)班子建设,强化村“两委”建设,加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着力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干净彻底清除孙政才恶劣影响和“薄、王”思想遗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作者为中共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书记)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努力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黄明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是我们的使命担当,必须牢固树立“大健康、大宣传、大发展”理念,大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力争居民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努力开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新局面。
着力深化重大改革。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三医联动”政策措施,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成果,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引导资源共享和人才下沉;加强医联体建设,打造医疗集团、县域医疗共同体、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4种医联体模式,打通双向转诊路径;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努力构建“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到2020年全面建成“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实施好两孩政策,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适度提高生育水平;强化人口优势,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确保孩子“生得出、生得好、生得健康”。到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4/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5‰。深化“放管服”改革,协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等管理事项,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监管,做到放而有序;扶持引导社会办医发展,消除社会办医体制机制障碍,按照每千常住人口1.55张床位为社会办医预留发展空间,营造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社会力量踊跃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促进社会办医守法诚信经营、健康发展。
大力抓实民生工程。要强化健康扶贫攻坚,实行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大病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政策衔接机制,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水平,力争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控制在10%以内、门诊费用个人自付控制在20%以内。强化医改便民措施长效化,固化推广医改中预约诊疗、优质护理、日间手术、自助服务、结果互认、就医引导、免费wifi服务等便民惠民措施,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强化民生实事实施,聚焦群众感受最强烈的健康现实问题,扎实推进卫生厕所改造、村级卫生室医疗配置标准化、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城乡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孕妇产前出生缺陷筛查等5件民生实事,增强群众健康幸福感。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深化实施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10种重点疾病防治科技攻关,实现国家临床研究中心“零突破”;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保障疫苗安全有效,防控各类重大传染病;抓好健康促进,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综合整治城乡环境卫生,每年建设1个国家级和1个市级健康促进县(区)。
全力发展健康产业。健康产业是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要推进医疗与养老融合,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2020年老年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推进医疗与旅游融合,制定出台《重庆市促进健康旅游实施方案》,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推进互联网与健康融合,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到2020年,每个居民拥有1份电子健康档案和1张健康卡,远程医疗服务覆盖90%以上区县。推进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融合,确保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达到50%。推进食品与健康融合,发展健康食品产业。
(作者为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城口发展新时代
阚吉林
党的十九大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发展蓝图。城口县是典型的“大农村”,必须全神贯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开创乡村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
聚焦脱贫攻坚,让乡村更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全局,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户为基本作战单元,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强力推进贫困村整村脱贫,持续强化基础设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网络扶贫、就业转移“五大支撑”,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重点工程,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按照“准严实”要求,彻底攻克脱贫产业、住房保障、医疗救助、项目监管、内生动力等十大难题,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卫生两大短板,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聚焦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更畅。坚持交通先行,提速推进G69银百高速(城开段)建设,全力争取重大交通项目落地,加快打通南北、东西出境大通道,全面打通区域交通“断头路”。加快实施撤并村通畅工程、联网公路工程、窄路面拓宽工程,同时按照“不搬就通、不通就搬”的要求,建成一批脱贫路、旅游路、产业路、生态路。落实新型城镇化理念,打造一批规模合理、特色鲜明、美丽宜居、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镇,加快农村危旧房改造,统筹抓好城乡水利、能源、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基础保障水平。
聚焦产业发展,让乡村更富。坚持“全市特色农业基地”“全市特色旅游基地”目标定位,坚持短线产业与长线产业相结合,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进特色效益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发展,提速推进畜牧、干果、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实施“三变”改革,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着力打造“巴山原乡”旅游品牌,推行“景区景点+大巴山森林人家”发展模式,将“大巴山森林人家”创建为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完善电商服务体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建成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聚焦生态建设,让乡村更美。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建设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加强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森林资源和湿地建设保护,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修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建好重点生态功能区。深入实施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培育良好生态文化。
聚焦乡风文明,让乡村更和。营造风清气正的淳朴乡风,倡导邻里相扶,推动亲帮亲、邻帮邻,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跃农村文化,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培养农村“文化能人”“文化大户”,用文化浸染农村,用文化占领农闲,用文化塑造新风。建设洁净家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景区式规划、景点式建设”为引领开展绿色家庭、生态庭院创建,完成改房、改沟、改院、改厨、改厕、改陋习“六改”工程,以文明新风扮靓农民新家。坚持志智同扶,做好“梦想小课堂”“信息加油站”“致富直通车”等活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升级。
(作者为中共城口县委书记)
助力依法治国 培养德法兼修的人才
樊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那么,作为一所政法高校,如何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在西政校园?我认为,必须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快“双一流”建设,引领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为建设法治社会全面助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法兼修的优秀法治人才。
首先,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没有正确的法治理论引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法治实践。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不断加大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研究力度,目前学校在全市成立了首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习所以及相关研究中心,以加大对相关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产出有厚度的科研成果;同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产出一批高质量应用研究成果;并加快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拓展决策研究领域,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其次,完善符合实际的法学学科体系。中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因此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当前学校着力实施加快“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行动,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狠下功夫,以突出一流学科建设这个主线,努力建设学科高峰;同时全面加强法学二级学科与其他一级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按照立足优势、兼收并蓄的原则,形成以法学优势学科引领特色重点学科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全面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市作出新贡献。
第三,应优化教学实践的交互培养渠道。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这对法治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校要与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密切合作、取长补短。目前学校全面完成了市人大、市政府委托的现行195件地方性法规和176件政府规章的全面清理,对政府权力清单进行了全面评估,获得好评;又如自“中国大法官讲坛”和“中国大检察官讲坛”落户西南政法大学以来,已有14位大法官和大检察官走进校园登坛主讲……这些互动合作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学生将课堂上的法学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法律思维和对法律事实的探索能力。
最后,应塑造德法兼修的崭新培养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西南政法大学要继续弘扬“博学、笃行、厚德、重法”的校训和“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的西政精神。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授业解惑,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正确理解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培养学生对法治的坚定信仰;青年学生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知真理、说真话、做真事,做善人、树善心、行善行;教育工作者更要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尊法重德的校园氛围,助力法治中国和依法治市熠熠生辉。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