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大地,人文荟萃;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省吉安市、赣州市、南昌县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捧回”59个全国文明村镇、69个全国文明单位、22个全国文明校园荣誉;1个城市、6家单位、3名个人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1人获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11人获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是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交出的一份亮丽成绩单。
近年来,我省精神文明建设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开展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为推动我省“创新引领、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对准坐标让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
我省坚持弘扬井冈山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第一位的任务,面向全社会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国梦”“四个自信”“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热词,迅速响彻赣鄱大地。
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全省各地,不管是商贸中心、公园广场,还是建筑围挡、车站机场等场所,都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布平台。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广泛刊播公益广告。在江西文明网省级公益广告共享平台,各类作品总下载量近12万次。省文明委在全省开展家风建设系列创建活动,出台《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江西省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和评选办法》,进一步在全省形成家风正、民风淳、政风清、党风端的良好社会环境。目前,我省有20户家庭获评第一届江西省文明家庭;8户家庭入选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方案》《江西省优秀志愿服务评选表彰办法》等文件,全省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全省共组建文明单位“学雷锋志愿服务队”3628支,全省2070个城市社区已全部建立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站。在江西志愿服务网登记注册的志愿者达428万余人;志愿组织3.3万个,累计开展志愿项目12.7万余个。我省有9个单位和个人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红色基因广为传承。各地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作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向国旗敬礼”“童心向党歌咏比赛”“网上祭英烈”“争做美德少年”“日行一善”等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同时,省文明办积极争取中央财政2.17亿元支持资金,推动全省建成949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使广大农村孩子从中受益。
时代榜样激发强劲道德力量
悉心照料瘫痪妻子21年的全国道德模范王必盛;火海救人英雄“中国好人”许诺……近年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省始终把公民道德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树立“时代榜样”,通过典型示范、立体式宣传,让核心价值观处处可见、人人知晓。
重点围绕中国梦主题,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发掘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
从去年起,省文明办还每季度举办全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暨“江西好人”发布仪式,通过道德模范、好人事迹短片展播、现场交流、网友互动等形式,再现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聆听好人故事,领略好人风采,见证传承力量。
全省各地注重创新机制,对生活困难和因病致残的好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传递了好人有好报、行善不吃亏的价值导向。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从2012年起设立“江西省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奖励帮扶资金”,去年又成立了“覆盖全省,涵盖一生”的“江西省关爱好人基金”。《江西省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的出台,为全社会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树立了风向标。
随着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三巡六进”,“好人帮好人”爱心接力等活动广泛开展,“好人馆”“好人主题公园”在全省遍地开花。在先进典型的感召下,全省各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蔚然成风。截至目前,我省共有60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5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98人荣获全省道德模范称号;604人当选“江西好人”。这些先进典型,高扬起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面旗帜,形成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文明创建让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文明的种子深入人心,城乡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各地解决了一大批民生难题,办成了一大批民生实事,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
通过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帮建活动,提升了基层农村文明程度。截至2016年底,我省4487个省级文明单位在对口帮建中,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援建村文化活动中心、少年宫、村史馆等项目30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星级文明信用户”创建活动,营造了“讲文明、守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前,该项创建活动已形成由农民个体向农村整体扩展、由单个文明信用农户向信用共同体推进、由农村向城镇社区发展的良好态势。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建,促进了窗口行业的作风建设,大幅提升了群众对便民惠民服务的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
网络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创新,将1600余家省级以上文明单位纳入平台,强化了对文明单位日常动态监督的实时性和反馈跟踪。
我省还从2014年开始,在萍乡、上饶、乐平、瑞金、宜丰、寻乌、新建等13个设区市、县(市、区)分两批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各试点市县通过抓典型、出经验,探新路、挖潜力,树品牌、广推行,取得了良好成效,赢得了民心,为在全省扩大试点工作提供了借鉴。
引领新风正气传播文明风尚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为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我省建立并实行了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目前,省文明办已先后联合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共发布12期省级“诚信红黑榜”,社会反响强烈。同时,我省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和舆论监督,开展创建诚信示范街区、诚信商户活动,进一步形成了讲诚信、重诚信、守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
把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全省各地坚持正确导向,找准载体抓手,突出党员引领,强化群众自治,扎实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取得良好成效。如,抚州市制定标准,明确规定红白喜事不是同族的亲戚宴请不超8桌,随礼最高100元;赣州市全覆盖成立红白理事会,并设立移风易俗重大事务公开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文明乡风建设。各地通过建组织、立规矩,让移风易俗这项“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如今,全省各地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生活方式科学文明健康的多了,文明乡风沐浴下的赣鄱大地,社会风气愈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