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报道:贫瘠土地开出致富花

   2017-11-25 人民网2180
核心提示:深秋农忙时,石阡县国荣乡建英村二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碧英,这两天却清闲下来。合作社收完了辣椒、葵花,自家不再种地。过去的这个时节,周碧英朝出晚归,一头扎在地里,挖红薯、种蔬菜,收入微薄。“种一年地,刚

深秋农忙时,石阡县国荣乡建英村二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碧英,这两天却清闲下来。合作社收完了辣椒、葵花,自家不再种地。

过去的这个时节,周碧英朝出晚归,一头扎在地里,挖红薯、种蔬菜,收入微薄。“种一年地,刚好能养活我一个人。”她很无奈。

周碧英丈夫在外务工,她在家种地,3个孩子先后读完高中、再读大学,负担沉重,被村里确定为贫困户。

去年,村里成立集体经济公司,组建专业合作社,周碧英家4亩地,全部折算为股份,加入了合作社。周碧英成了产业工人,在自家地里干活,每天70元工资。

“一年365天,一年干200天的活,收入也有1万多元。”周碧英很保守地算了一笔账,脸上却挂着笑容,感觉这收入怎么算怎么划算。

“千年以来,村民守着土地,却摆脱不了贫困。”建英村党支部书记刘成义说。

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四组村民任永洋家获得了7、8亩耕地。虽然土地看起来多,但都分散在深谷里、山脊上,收成全靠天长眼,一遇干旱就绝收,任永洋4兄妹,想吃一顿大米饭都是奢侈的梦想。

三兄弟分家,一家分了一两亩,养家糊口成了问题。任家三兄弟只得外出务工寻生计。

任永洋家这样的情况,在建英村并不是个例。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到沿海务工浪潮的兴起,村里80%的劳动力陆陆续续到广州、福建等地打工,至今在外务工的劳动力也还有近300多人。

2005年开始,该村在政府引导下,探索发展茶叶、核桃、桃子等产业。一位村民介绍,茶叶年年种,山上却年年看不到茶叶。

在探索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土地效益的过程中,建英村群众走了很多弯路,交了太多“学费”,但也学到了许多经验。

去年,建英村再次掀起了产业发展浪潮,组建集体经济公司,下设4个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公司动员群众把土地流转到公司,或是以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据统计,目前该村90%以上的耕地流转到了集体经济公司。

“全村耕地全部流转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要吃大锅饭,而是要更好地发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刘成义告诉记者,村集体公司把土地让给4个合作社经营,合作社种茶叶、辣椒、葵花、水果、花生、魔芋,还探索生态养殖业。一时间,产业风生水起。

村民大部分依靠到合作社务工争取薪金,流转出去的土地收租金,以及从合作社分取红利。61户230多名贫困户,还全部吸纳到合作社,进行保底分红。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等,让我们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脱贫致富有了更足的底气。”刘成义对建英村未来生态美、百姓富的景象充满信心。(杨聪)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相关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说点什么吧
更多>同类资讯
  • 1558y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帮助中心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全息元宇宙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