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是我们做好全域旅游工作的重要指导。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内涵
主要矛盾决定着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中心任务和长远战略的制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到现在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的现实基础和发展方向进行思考,作出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判断,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坚定的现实基础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理解把握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精神实质,要注意以下三组关键词的变化,这既反映出主要矛盾转化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又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特点。
一是从“落后”到“不平衡不充分”的转变。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运营总里程、高速公路总里程、港口吞吐量等均居世界第一位,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再讲“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基本解决之后,影响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不仅表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发展不充分,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地区发展不平衡,而且表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内部也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从“社会生产”到“发展”的转变。“社会生产”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时用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重在经济发展,追求GDP的迅速增长、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概念则要宽泛许多,包括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民主法治、医疗教育等。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发展已经由注重经济发展转向注重全面的发展。全面的发展虽然仍然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基础,但内容更为广泛丰富,还包括社会文明的发展、体制机制的演进、道德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等。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应从单纯追求经济数字的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是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在物质文化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硬需要”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软需要”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比如,现阶段的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期盼有满满的获得感、充实的幸福感、持续稳定的安全感。
以全域旅游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业逐步成为人民大众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旅游已经跳出原本单纯的产业和经济属性,成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旅游业发展也已经步入全域旅游新时代。主要矛盾决定大政方针,也决定我们一切工作的奋斗目标。从旅游工作来说,旅游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当前,旅游业同样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旅游景区景点不多,节假日重点景区人头攒动,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使旅游业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方向迈进,让旅游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对传统旅游的一次全方位的升级。必须在继承过去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实现六大转型。一是实现旅游资源由单个景区分散开发向综合目的地整体开放开发转型,二是旅游时间由旅游旺季向全季节旅游转型,三是旅游方式由观光旅游为主向休闲度假观光并重转型,四是旅游收入由门票为主向产业综合经济转型,五是旅游景区由“围墙内治安管理”向全社会依法管理转型,六是旅游管理由少数部门单位向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转型。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大力推进全域旅游,我们就要通过全省域谋划、全产业融合、全主体参与、全方位保障,努力将江西建成一个“全省皆风景,处处可旅游,时时皆可游”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全省域谋划。在省域范围内,围绕旅游强省的战略目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打造,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经济优势。一是高标准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摸清底数,在普查省内各类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省内具有旅游价值的山川河流、古村古镇、民俗风情、历史名贤、红色故事等,保护现状,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编制《江西省全域旅游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指导各市县将全域旅游纳入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制定《江西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从概念内涵、指导思想、创建原则、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推动全域旅游创建标准化。二是高强度推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南昌市建设全省旅游集散中心,支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全省A级旅游景区实现“一路(景区公路)三道(栈道、索道、游步道)一平台(观景平台)”基本配套建设。构建省内旅游重点城市间铁路、公路快速通道,实现海铁、空铁旅游联运,支持机场开通多条旅游航线,鼓励旅行商开通旅游包机,大力发展游轮旅游。在建好省级旅游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推动各设区市建立旅游数据中心,构建全域旅游统计指标体系。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优先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供水、供电、金融、网络、通信、厕所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旅游运转体系的全覆盖。三是高质量建设,加强点线面构建。发展全域旅游,重点要做好“点、线、面”文章。“点”是基础,就是要建设好传统景区,打造辐射全省发展的龙头,加大海昏侯国遗址、篁岭、羊狮慕等新开发景区的品牌创建力度;“线”是关键,就是要连点成线,在省内已有的环鄱阳湖精华旅游线,以井冈山、赣州为中心的红色旅游线,赣西爱情旅游线的基础上,打造古迹游、禅宗游等多条旅游新线路,力争全省范围内每行车半个小时就能看到新景点;“面”是目标,就是要打造多个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规模效益强的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全省旅游资源、旅游观光地的全覆盖。
全产业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旅游强省的必由之路。一是促进产业升级,加速旅游产业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积极推进山水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宗教旅游、古迹古村游、古诗词游、书院旅游、休闲度假游等多种形态,使旅游产品百花齐放,旅游业态繁荣兴旺。二是促进产业融合,以“旅游+”推动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按照“旅游+”模式,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及教育、文化、城建等行业部门的融合力度,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业态。通过“旅游+农业”,使农业在提供农产品的同时,成为游人观赏休闲的体验基地。通过“旅游+工业”,使生产车间成为旅游景点、生产线成为观光线、工业产品成为旅游商品。使各行各业都在全域旅游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谋求新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逐步实现产业链条全域化、产业辐射带动全域化。三是促进产业服务,推动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其他工作的推动作用,通过发展城区旅游,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和城市管理水平,把中心城市打造成首选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旅游集散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鼓励越来越多的农民就近就业参与旅游发展,享受旅游发展红利,推动全省的新农村建设;发挥旅游在脱贫攻坚中的特殊作用,使贫困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显著降低贫困发生率。
全主体参与。全域旅游的一大特点是全员参与。从政府到社区、学校、企业和个人等,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来参与。一是政府引导,建立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各级党委、政府是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推动,成立全域旅游领导机构。建立适应全域旅游特点的旅游治理机制,强化旅游部门职能,明确各相关部门责任。二是市场主导,推进全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和社会资源,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全域旅游的融资支持。支持本土旅游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各设区市成立旅游投资集团,积极引进外来大企业参与本省旅游开发。三是群众参与,让人人都成为全域旅游的主角。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民间投资,支持众筹、众创等融资方式,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旅游发展的积极性,鼓励广大民众投身旅游,创业致富。通过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提升公民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增强居民获得感和荣誉感,推动旅游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全方位保障。全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重要保障,通过机制保障、环境保障、服务保障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全域旅游攻坚克难、顺利推进。一是唱响品牌,做好宣传保障。要继续提升“江西风景独好”品牌形象,运用全域旅游建设新成果,实施多媒体运营,使“江西风景独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攀升。在扩大国内中心城市、经略周边重点城市的同时,加强海外宣传,推出形式多样的舆论传播,不断提升我省旅游整体品牌形象。二是依法治旅,实现制度保障。以法治保障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使之成为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游客身边的“保护神”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修改制定《江西省旅游管理条例》《江西省海昏侯国遗址保护条例》等一系列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一批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鼓励性政策。加强对法律、政策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政策法律落实到位。三是完善市场秩序,做好服务保障。强化旅游市场整治,建立健全游客投诉处理的快捷高效机制和旅游经营户征信系统。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关键时期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采取联合执法、实地检查、听取汇报、资料核查等组合方式,打击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非法行为。提升景区、宾馆等服务质量,把游客是否满意作为检验旅游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作者系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