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全球化》11月30日文章,原题:中国在中东欧的四张面孔 一名美国人、一名德国人和一名中国绅士走进布拉格的一间酒吧。前两人都要了一杯啤酒,然后服务员问中国人,“你要点什么?”他淡淡地答道,“请把账目拿出来看看,我是这里的老板。”这个笑话并不完全脱离现实。“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充实中国与中东欧的往来。该倡议的投资提高了“16+1”的重要性。中东欧国家和中国领导人在匈牙利举行的第六次会议展现了中国在该地区活动的四张面孔:连接者、影响者、投资者与挑战者。
连接者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孤立的长期象征,而今天北京挺身成为全球化的主要拥护者和国际互联互通的旗手。这吸引了中东欧地区的许多利益相关者,渴望享有与全球市场更大的密切关系,是中国与中东欧政治关系发展的背后动力。
影响者 中国的积极态度促使中东欧拥护经济互惠的承诺。“16+1”的形式发展成为一个管理松散的俱乐部,设有定期的高层会议、国家协调员和一个联合秘书处。随着这个中东欧-中国平台进入第六年,参与各方对于合作背景有了更多的理解。但是,中国难以抑制把该地区作为单一集团对待的倾向。而该地区在经历了最初的热情后,现在的态度变得较为谨慎。
投资者 中国在欧洲投资近10%是在中东欧地区。而该地区约90%的投资来自欧盟和美国。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对基础设施项目和工业等注入巨资,北京在该地区的活动日渐活跃。有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在中东欧的投资还出现集中于合并和战略收购的特点。
挑战者 随着中国在欧洲的经济足迹的扩大,布鲁塞尔对中国活动的关注也同步增加。从巴黎、布鲁塞尔或柏林的视角看,这个亚洲超级大国在中东欧乃至全球日益被视为一个经济和政治挑战者。但一些中东欧国家谋求的不仅是投资,还有其他政治关系,它们十分乐意配合中国。北京的“金融火力”,包括数百亿的贷款和大型国企的全面参与,规模前所未有。应该记得的是,在中东欧,中国已成为全球化的促进者,这不仅是出于善意,也因为其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中东欧地区乃至更广泛的欧盟理应接受这种务实的做法。(作者迈克尔·罗曼诺维斯基,向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