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沙漠”披绿装
——兴国做好水土保持见闻
深秋季节,记者驱车进入赣南兴国县境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处群山叠翠,近看绿树成荫,拂面而过的清风夹着桂花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眼前这浓郁的绿色世界,就是20年前被英国水保专家查理斯爵士夫妇说成的“江南沙漠”。
“红色故土”之誉,带给兴国很多荣耀。但在生产生活上,兴国人却因脚下这片红色土壤吃了不少苦头。红土地地表多为紫色页岩等构成的南方红壤,这种地质结构很特别,说它是石,又不坚硬,说它是土,又挖不动。再加上曾经受战争以及过度开荒、砍伐等人为活动影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不少“崩岗”现象。1980年,兴国县水土流失面积达到1899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近60%,占山地面积超过八成,山地植被覆盖率不到三成。水土流失一度成为兴国人的心头大患。
如今,记者来到塘背小流域,站在山冈上眺望,风景已是迥然不同。这里已经成为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被群山环绕的塘背小流域就像一个巨大的绿色“脸盆”。“脸盆”的中央是造型别致的科技示范园水保科普馆主体建筑,远处山顶上是已经投入使用的气象站。“脸盆”里面,有两口鱼塘可供游人垂钓,周边种满脐橙、枫树、桂花树等,整个示范园全部由游步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观光风景区。
兴国做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文章,让荒漠披上绿装,又岂止是一个塘背小流域。经过多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78.3%,土壤侵蚀量减少40.8%,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坡耕地有效治理度达100%,林草覆盖率由28.8%上升到82%。2013年2月被水利部命名为江南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成为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打造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的精彩示范。
这些绿色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这一片片绿来自精心保护和科技创新。兴国县再现苏区时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30余年的岁月中,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实施人工植树和飞机播种,通过劳力苦干和科学巧干,保持水土,恢复植被,生态环境越发秀美。
注重科技支撑作用,组建了产学研相互协作的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了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五种模式,形成了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在保护治理中,我们不但要挖竹节沟、反向坡,还要在边坡上种草,然后才在沟头种上油茶。这样一来,60毫米以下的雨可以完全留在山上,起到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县水保局局长王永禄告诉记者,竹节沟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这一片片绿来自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今年47岁的王荣英与弟弟等人一起,从2008年开始在方太乡富坑村承包了1000亩荒山,种植各种水果。“我们包山植树,既保护水土又做绿色产业。我这里现在春摘丑柑、夏采桃子、秋收猕猴桃、冬剪脐橙,一年四季花果飘香。”王荣英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新栽种了5000株脐橙,三、四年后挂果,预计一株可以产果50公斤,按市价每公斤6元算,效益非常可观。
在杰村乡,“造血”方法就是通过收益扶植和经营扶植,促进贫困户的财产性增收和分红性增收。这是一套包括股权分红、土地流转、基地务工等在内的利益联结机制。拿油茶基地来说,托管到县里的龙头企业百丈泉公司,全乡452户贫困户以每户2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入股,获得5亩油茶股权,前5年按15%的利率保底分红,5年后按实际产出分成;180户贫困户参与林地流转,每户增收4000元。100余名贫困群众在油茶基地务工,人均增收1.5万元。创新了贫困户的收益模式,扩大了龙头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了他们的经营实力,让生态开发更有动力。
“保护山水林田湖草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离开富坑村时,王荣英握着记者的手这样说。
建设生态修复保护的“江西样本”
从水土流失占县域面积接近60%,到林草覆盖率上升到80%以上;从被英国水保专家说成“江南沙漠”,到被水利部命名为江南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兴国30年耕耘不辍,通过做好水保工作实现从“沙漠”到“绿洲”的跨越,正是江西近年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一个典型案例。
在流域管理方面,江西一直在积极探索。上世纪80年代初,启动了山江湖工程,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发展理念,即:治山、治江、治湖与治穷相结合,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当前工作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被誉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如今,江西推进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仍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加强顶层设计与强化落地措施两方面发力,形成体系较为完善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打造生态修复保护的“江西样本”。
在制度建设方面,重点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定产权主体权利清单、推进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细化落实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等。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制度,推动建立流域水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与评价标准,强化对生态系统脆弱、环境容量较小流域的保护与修复,并在全省开展生态清洁型流域综合治理。下一步,我省还将着力打造“河长制”升级版,统一涉水规划,推进农、林、水、国土、交通等与河湖环境有关规划“多规合一”平台。做好生态补偿。目前,我省已出台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去年下达资金20.91亿元,对全省五条主要河流的所有流域全部实施生态补偿。
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我省还将在全省推动一批专项行动,打响流域环境整治的攻坚战。对全省化工园区和化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全面推进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严格落实排放标准。划定并严守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提升、“清河”提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督察行动。
重点开展生态系统综合治理行动。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要求,推动生态系统建设,着眼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确保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5亿立方米。突出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推动五大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展农田整治,整合资金360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158万亩。保护好湿地资源,确保全省湿地面积不低于9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5.54%。
●专家解读
南昌工程学院山水林田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刘谟炎: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根据《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要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重点在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流域综合管理、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探索试验,科学选择对共同体自然资源进行综合管理的路径,通过山地、水系和农田整理、自然生态的修复、防洪排涝设施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将城镇乡村营造成一个自我循环、自然健康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根据江西地理地貌地形,我们要确立水资源治理重点与可持续利用目标。围绕河流兴利除害,重点解决水资源分布和水污染形成的水多、水少、水脏问题。奠定林业在生命共同体中的战略定位,不断满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赋予林业更加重要的地位,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安全体系。
确保农田在生命共同体中的基础地位。在坚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着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始终保持江西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地位。江西是全国水库最多的省份之一,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建设中,充分发挥水库(人工湖泊)对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保障系统的调节作用,有序加强山塘水库的保护与管理。建立健全“五河一湖”及东江源头地区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绿色空间和生态资源的共建共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建设河湖生态文明制度,科学制定河湖分类管理和保护对策,建立河湖健康监测评价体系,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和修复,加强河湖管理法治能力建设,促进河湖生态系统有效发挥功能。(记者 林 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