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江西 » 正文

全球报道:奋力开启江西乡村振兴新征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04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把这个战略庄严地写入党章,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特点、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新特征的基础上,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提出的新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四大提升”意蕴深刻。一是从“‘四化’同步发展”提升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导向和农业农村“短腿”、短板的问题导向作出的战略安排。二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定位更高、目标更明、路径更宽,更好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体现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时代要求。三是从“农业现代化”提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讲农业现代化,更多的是侧重发展现代农业,是侧重农业服务于工业、农村服务于城市。但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农村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从“统筹城乡”提升为“城乡融合”。 由“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城乡空间的共融。城乡关系中的乡村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和战略调整,乡村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城镇反哺,也不再是单纯被动地被统筹带动,乡村成为与城镇并行发展的主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江西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江西工作重要要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嘱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农村发展保持了好态势,农村改革实现了新突破,农村民生得到大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力争走出一条新时代江西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

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农业新体系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应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向绿色生态优势要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优质稻、蔬菜、果业、茶业、中药材、草食畜、油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九大特色产业工程,突出抓好油茶、竹业、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六大林下经济产业,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二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用好全国唯一的“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这块金字招牌,着力打造农业基地江西样板;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品牌建设,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加强培育“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循环化再利用模式研究,探索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绿色农业新模式,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有机产业体系。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产品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加快推进农业与信息、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农业智能装备、物联网、智慧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二、三产业创造的价值增值和收益分配。四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创新集体经济增收模式;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夯实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

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江西样板

以农村“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开展美丽乡村升级行动。一是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美丽经济”; 培育一批高标准、高普惠、可推广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二是深入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建立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无序、违规建房整治,改造提升传统民居、老旧院落,实施“百年住宅”保护工程,“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三是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探索开展耕地休养生息机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是推进智慧乡村建设。以“互联网+农村”为手段,构建“村级管理+为民服务+对外宣传”美丽乡村智能化平台,培养乡村信息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助推“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促进乡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与智慧城市同步推进,培植乡村特有的智慧化生活价值体系。

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复兴,建设乡风文明新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江西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有稻作文化、陶瓷文化、茶业文化、药业文化等。一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加强乡村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注重传统艺术、民俗技艺、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保留原始风貌和乡土特色,保护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之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依托。二是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推进乡村文史馆、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广播电视户户通、互联网“光纤入户”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推动乡风文明的传播。把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创新民俗文化样式,着力挖掘乡村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乡村文化的时代生命力,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乡村特色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将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着力推进“三治结合”,构建乡村治理新秩序

乡村治,百姓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抓好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坚定乡村治理的领导力量。二是构建“三治结合”制度体系。坚持村民自治为基础,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发展农村协商民主,强化村务公开、规范村规民约,构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体系;坚持乡村法治为保障,提高涉农立法速度和质量,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干部群众形成亲法、信法、学法、用法的思想自觉,建立“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乡村法治体系;坚持德治为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风尚,培养家风、规范村风,形成“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评树德、以德育人”的乡村德治体系,实现村民自治、政府服务、道德共建的有机互动。三是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村集体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积极探索“党建+N”“村‘两委’+群众会”“村‘两委’+乡贤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形成治理有效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文明新秩序。

着力推进城乡配套改革,构建城乡融合的命运共同体

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符合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户籍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改革;加大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力度,探索建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就业等城镇资源共享机制,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工农互惠、城乡融合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二是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阻碍乡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栅栏”,建立健全乡村开放的发展制度环境,鼓励工商资本下乡,支持返乡农民创业,促进城市的资本、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农村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结合,引导城市消费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开放互通、城乡互惠互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着力培育乡村人才队伍, 造就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根本。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农村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选优村支书和村主任、配强村“两委”班子;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强化农村干部教育管理,改进考核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二是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发挥农业高校、科研单位人才优势,培养一批高层次农业技术专家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打造“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的科技创新“领航团队”;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的培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创新农技推广模式,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三是培养造就一支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队伍。重点争取有经营头脑、投资意向的人才回乡创业,发掘、扶持农业产业化等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领军人才、创业团队,通过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将分散经营的小农户联合起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四是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时代职业农民。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骨干、家庭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户等为重点,加强环境、制度、政策等层面的引导和扶持,坚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养,让新时代职业农民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主力军。

(作者系江西省社科院副院长、首席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