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重庆 » 正文

全球报道:江津乡土宣讲员用老百姓的话 讲老百姓的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0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江津乡土宣讲员王诚洁宣讲十九大精神  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王诚洁在基层宣讲中与大家互动。通讯员庞滔滔摄  “我们江津150万人12月8号要办酒,办一场大酒,喜酒,大家晓得是啥子酒不?”  “办

江津乡土宣讲员王诚洁宣讲十九大精神

用老百姓的话 讲老百姓的事

王诚洁在基层宣讲中与大家互动。 通讯员 庞滔滔 摄

“我们江津150万人12月8号要办酒,办一场大酒,喜酒,大家晓得是啥子酒不?”

“办啥子酒?”

“就是重庆首届富硒产业发展大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们江津自从发展富硒产业后,一斤富硒大米最高卖到了150元,一个富硒鸡蛋最高卖得到5块钱呢。”

12月5日下午3点,江津乡土宣讲员王诚洁在蔡家镇笋溪广场宣讲十九大精神时,用江津即将发生的“大事件”作开场白,赢得全场共鸣,一堂理论课顿时鲜活起来。

王诚洁是江津区委宣传部理论科干部、乡土宣传员。自开展十九大精神宣讲以来,他结合乡村实际解读十九大精神,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的事儿,大伙儿都爱听他宣讲。

当好十九大报告与老百姓之间的“翻译”

理论宣讲,就是宣讲人与听众面对面,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行通俗易懂的阐释。

要当好一个理论宣讲员,首先得当好“翻译”。王诚洁说,在自己学懂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再将报告内容“翻译”成老百姓也能懂的话。”

这可不容易!

为啥呢?因为基层宣讲讲究“短平快”,少则10分钟,多不过1小时,否则乡亲们坐不住。而十九大报告全长3万多字,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将十九大精神准确有效地传递给大伙儿呢?

为了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他一遍又一遍地听十九大报告。听到第3遍、第9个小时时,一句话反复在他耳边回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这不就是最合适的切入点吗?”他兴奋起来,“以‘三个起来’为纲领,加上身边的事例,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而结合“乡土宣讲员”的身份,他决定把跟村民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乡村振兴作为宣讲重点。这又咋“翻译”呢?他说:“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告诉大伙儿,能从乡村振兴战略中得到什么实惠?”

每天第一件事是看《重庆日报》

一名合格的十九大宣讲员,只会“翻译”还不够,更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王诚洁每天坚持理论学习,“早起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看《人民日报》和《重庆日报》。”他说,第一时间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相关的惠民政策等。

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儿,就是收集身边的事例,越是新近发生的事儿越好!“哪怕是早上7点的新闻,在9点的宣讲中能讲给大家听,大家就会竖起耳朵。”王诚洁说,“他们喜欢听身边的新鲜事儿,而不是讲了几十年的老故事!”为此,他总是在第一时间读书看报,他的移动硬盘中,关于基本宣讲的资料储备内容达180G。

作为一名乡土宣讲员,只为老百姓讲政策和案例还不够,“只图观众听个闹热可不行,落脚点还要在‘干’上!”他说。比如,在宣讲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时,不但要结合身边的例子,告诉大家城里人下乡、企业进村能为大家带来什么,更要告诉大家咱们能干什么?

“咱们有房有地有鱼塘,但没钱创业怎么办?”在宣讲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这时,王诚洁就会告诉大家,江津是全国59个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区县之一,农房就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尽管台下的观众多是老头老太太,但他们哪怕只记住宣讲中的一个政策,并告诉他们在外打工的子女,返乡创业的人也许就能再多一个。

最怕观众“虚度光阴”

一场宣讲下来,少则10分钟,多不过1小时。时间虽然不长,但如何让这10分钟、1小时变得丰富起来,不让观众觉得“虚度光阴”呢?

他准备了不少小“道具”。

用来播放音频的小喇叭,自己亲手设计、找广告公司制作的KT展板,跟观众互动用的棒棒糖、肥皂等小礼品,从十九大报告中截取的音频、视频,还有自己用江津言子儿编写的顺口溜……

这些东西都咋个用呢?来看王诚洁的现场宣讲!

“党的十九大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大伙儿都知道吧?那么,会上都说了些啥呢?”王诚洁按下小喇叭的按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原音立即在现场回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还在互相打招呼的乡亲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来摆一下十九大的主要精神!”他一只手拿出印着顺口溜的展板,另一只手拽起了一位大爷。“这位大哥,你帮我读一下,有奖品哦!”大爷清清嗓子:“承包期限再延长,农民兄弟笑开怀……”

鼓掌、点赞、发糖……30分钟的宣讲中,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本报记者 龙丹梅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