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龚武
打造5个千亿农业产业集群
实施4个“农业+”行动
转移100万左右农村人口
引进1000名以上高端人才
12月7日,成都市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按照“十字方针”进行农业功能区域分工,提出构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的现代乡村新形态,展现‘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秀美画卷”。
按计划,成都用5年时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8∶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5%。建成100个特色镇(街区)、1000个特色林盘聚落,新建天府绿道1500公里,主要流域水质优良率达80%、森林覆盖率达41%。□本报记者张红霞
千亿农业产业集群怎样打造
成都提出着力打造食品饮料、休闲旅游、农产品物流、农村电商和饲料加工等5个千亿农业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总部型企业,发展2家过千亿、20家过百亿、50家过十亿的重点龙头企业,新培育10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首发上市,使上市农业企业达到30家以上。
实施“五个一百”建设行动,加快建设100万亩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标准化农业基地、100万亩现代林产业示范基地、100万亩种养循环农业基地、100万亩灌区现代化改造和高效节水灌溉基地,配套完善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大力发展食品饮料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建设300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区、332万亩国家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打造形成以“天府源”品牌为引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绿色高端农业品牌100个以上、“三品一标”认证1400个以上。推动农产品进出口突破20亿美元。支持本土企业开展跨境合作,农业企业对外投资突破50亿美元。
“农业+”行动有哪些
成都提出实施4个“农业+”行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农业+旅游”行动。打造都江堰精华灌区休闲旅游群和龙门山、邛崃山系山地旅游区,提升建设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200个特色主题民宿和100个特色文化酒店,打造100个AA级林盘景区、30个AAA级特色镇(街区)、10个AAAA级天府古镇,塑造“中国川西林盘聚落”“天府古镇文化”“成都平原四季田园风光”等旅游特色品牌。
实施“农业+文创”行动,打造一批具有成都平原特色的农业主题公园、乡愁馆、创意设计馆、文化博物馆等,培育一批农村文创智库、文创企业,形成200个以上农业文化创意基地。争创世界文化遗产。
实施“农业+康养”行动,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地理条件,建设50个以山地运动、森林康养为主的健康养生基地。
实施“农业+会展”行动,加快建设天府农业博览园,提升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的影响力。
探索“管委会+投资公司+共营制”
推进产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成都探索建立“管委会+投资公司+共营制”运营模式,园区管委会承担经济管理和产业服务职能,依托投资公司开展园区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推动园区精细化管理、可持续发展。聚焦现代农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确保一年有起色、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
推广补助改股份、补助改基金、补助改购买服务、补助改担保、补助改贴息“五补五改”模式,成都将探索组建乡村振兴发展投资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大规模投资农业农村;优化服务要素供给,培育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和公司8000个以上,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100万左右“农人”如何转移
成都将大力做强特色镇(街区)产业,完善特色镇(街区)基础设施,增强特色镇(街区)人口集聚力和新产业新业态承载力,新增吸纳100万左右农村居民和农业人口转移。依托新城新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有效推动100万左右农村居民和农业人口转移。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乡村工匠5万人、农业职业经理人2万人。力争五年内实现特色镇(街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降低到10%以内。
引进农业高端人才做什么
推行农业科技创新“211”行动,成都规划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两个平台”,引进培育100个以上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推动100项重点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推动100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大力推动产业园高端业态加速聚集、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加快形成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
实施乡村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引进农业科技高端人才,5年内成都要吸引一批“两院”院士、国家或省级“千人计划”及成都“蓉漂计划”专家来蓉建基地建工作室;5年内引进培育1000名以上城乡融合发展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