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蔺市古镇全貌
因水码头而兴起的凤阳村老街如今越来越安静,老街还有十多户住家的居民。12月8日,记者采访时在雷家大院遇到了两位游客,游客感叹“没想到这条老街别有洞天”,这也是当天老街仅有的两位游客。蔺市镇综合文化站站长舒文介绍,12月4日当天,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刚到老街作了调查,希望能够让古村重现生机。
老街有三座百年老院 石桥里还发现过宝藏
涪陵区蔺市古镇,距重庆主城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因民风淳朴,盗讼匿迹,当时涪州知州题赠“君子乡”,流传百年。
蔺市古镇老街所在的凤阳村负阴抱阳、峰峦夹岸,滚滚长江自西向东奔流而去。老街上有三座百年以上的老院子:雷家大院、冉家大院、鲁家大院。记者在雷家大院看到,该院由花厅、正厅、南北厢房、天井等组成,院落精巧、空间流畅,尤其是院内各处的木雕保存完好,方格窗内雕刻的文字、诗文、吉语等非常精美。蔺市镇综合文化站老站长郑典华介绍,雷家大院是目前老街上几座院子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院子体现了明清时期川东四合院的建筑风格,非常有生活气息。
“雷家院子是光绪年间本地乡绅雷振东的宅第,有20多个房间,500多平方米。雷振东的第四代后人是在2009年才搬出来的,很多东西都保存得很好。”郑典华介绍,老街上还有鲁家大院和冉家大院,其中鲁家大院目前已无人居住,冉家大院作为文化站办公点在继续使用。两座院子,都是清朝中期的建筑。
与这几大古宅相邻的,便是当地有名的龙门桥,该桥是目前重庆保存的规模最大的清代石拱桥,长达174米。郑典华介绍,龙门桥原址在下游约300米处,是三峡库区唯一一座整体搬迁的古石桥。郑典华回忆,古石桥搬迁时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当拆到中途时,文物工作人员在日月净瓶的底座下发现了很多文物宝藏,有玉镯、玉璧、翡翠、珍珠、金耳环描金瓷盘等等,合计36件。”
其实拆桥时的发现还不止于此,当时还在桥上新发现了题记、碑文,主要描述了当年建桥过程。碑文记载,该桥于光绪元年动工,前后耗时13年才建成。投用后,成为当时重庆到下川东的必经之路。
2008年,龙门桥迁移至梨乡溪河口上游300米处。如今站在桥上,依旧可看到雕刻的龙、鳌、石狮等精美石雕。后经统计,龙门桥用石两万多立方米,其中最重的一块石头有15吨左右,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辅助下,这样的工程令人称奇。
老街上最后一家商户 夫妻结婚61年了
老街上的老人介绍,如今老街只零星住了十多户人家。之前老街大概有三百多米,沿街都是商铺,经营糖酒、食盐、干杂和肉类等,是个百日场。三峡库区蓄水后,老街大半都被淹没,只剩下“上街”这段。即便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上的电影院、歌舞厅仍热闹依旧。赶完场,去能容纳千人的电影院看一场只要1毛钱的电影再回家,是很多乡民的美好记忆。
如今,凤阳村解放路61号是这条老街上唯一的商户了,守着这个小店的是83岁的王映明和老伴文可惠。夫妻俩结婚已61年,是钻石婚。王映明介绍,解放前他还曾在雷家大院做过短工。
解放后的1958年起,王映明开始在运输公司做“司机”。“严格说来,最开始不叫司机,因为运输的工具不是汽车,而是牛车”,王映明说。
“运输的物资主要是从码头卸下来的酒、百货、肥料。你们可能都没见过,拉车的是三头牛,夏天时必须傍晚才能走,因为天气太热牛会受不了。17公里的路,要走一整晚。”王映明说。
老人回忆了他最惊险的一次赶牛车经历。“我记得是1960年,大概也是夏天,傍晚赶着牛车去堡子送物资,快天黑时走到了深山老林的地方,走着走着发现路边有两只豹子。当时我大气都不敢出,先把三头牛稳住,然后和豹子僵了几秒钟,两只豹子看了看我,钻进林子里去了。”王映明回忆,当时看着豹子不见了才又继续赶车,还把哼歌的声音提高了几个调,给自己壮胆。
1960年,运输公司觉得牛车太慢,将拉车的牛换成了三匹马。“马是比牛快一点,但不好赶,马会闹脾气,要给你乱来。”老人说,马车又赶了3三年,后来终于换成了拖拉机、汽车……
老伴文可惠老人说,1956年结婚后,她也在老街上的一家国营公司上班,当了一名技术工人——理发员。“手动的推子我现在还保留着呢。”老人笑着说,结婚61年,两人过的都是平平淡淡的日子,退休后夫妻俩闲不住,就在邻街开了这间小店。
两位老人如今居住的房子也是晚清建筑,“房子原先是我舅舅的,解放后他回成都,当时我好像是用了700多块钱从他手里买过来的。”王映明老人说,“几年前老街还有个幼儿园,街上天天有小孩子的读书声、笑声,我们能卖点小孩子的零食。现在幼儿园也搬走了,我们一天就卖两三包烟,没了一点年轻的气息,这条老街也真的成了一条老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