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余光中在故乡南京度过他的八十岁生日。 本报资料
二??八年,余光中先生第一次回到他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七年就读的崔八巷小学——如今的南京秣陵路小学。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 莉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对很多人来说,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可谓耳熟能详。昨天中午,突然传来“诗人余光中去世”的消息,让人倍感意外、悲痛。余光中先生出生于南京,近年来频频回家乡参加各项文化活动,他的突然离世,让家乡人尤感痛心。昨天,我省文化界人士深情缅怀余光中先生,尤其是先生的为人之道、故乡情结。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著名作曲家晁岱健是余光中先生多年的“忘年交”,曾为余光中著名诗作《乡愁》谱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晁岱健几度哽咽,“我突然间看到这条微信,感觉脑子里嗡的一声,第一感觉是‘不可能’,随即一个电话打到了余先生家里,接电话的是他家保姆,告诉我消息是真的……”晁岱健沉痛地说,“保姆告诉我,余先生两个女儿在美国、两个女儿在台湾,余师母在医院里,目前家里人正茫然不知所措!”晁岱健告诉记者,他第一时间就与省台办联系,正抓紧办手续,准备去台湾悼念余先生。
1971年,余光中的《乡愁》问世,亲情、爱情、乡情交织着的缠绵忧伤打动了千万人的心。遗憾的是,30多年来传诵的都是文字版,没有一个歌曲版《乡愁》能够传唱开来。2003年,晁岱健迎难而上,终于打动了余光中先生的诗心,由此开启了一段令人感动的友谊,此后两人多次联络、密切合作,终于创作成功了歌曲《乡愁》。2007年6月16日上午,余光中专程赶来南京,出席在鸡鸣寺举办的端午诗会暨余光中80华诞庆祝会,一时间名流云集,诗声鼎沸,晁岱健先生登台演唱了自己作曲的《乡愁》,让余光中感慨不已。
“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真是一见如故、如沐春风。”晁岱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一切恍若就在眼前,“从那以后,我们10年间见面12次,北京、海南、南京、苏州……我每一次陪同着老先生,感觉就像亲人一样。”
今年5月份,晁岱健带领江苏发展大会江苏媒体采访团去台北采访余先生,“余先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不过,那次见面,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晁岱健告诉记者,“闲聊中,余先生告诉我,去年以来两次栽倒在地,真是灾难。我打量余先生,发现他确实气色不好,还连连安慰他,并且说,‘您80岁生日由我在南京操办,90岁的生日还要回南京!’真没想到,这么快,余先生就走了!”
“这几年来,我多次邀请余先生来大陆,他尽管身体不好,每次都欣然而来,他一直把南京作为自己的故乡。那次南京文化名人评选,他本来因身体原因无法前来领奖,但在我的邀请下,还是坚持过来了。颁奖仪式上,他风趣地说,‘我是真正的大萝卜!’。”在晁岱健看来,余光中先生儒雅、睿智,还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两人在平时的交往中,除了谈诗文、音乐,就是谈人生、养生,“那一次我生病住院,余先生专门打来电话,还风趣地跟我说,‘你名字中有一个健字,所以一定要保重身体,要健康’。”
余光中先生去世,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守夜人》成为余先生生前最后一部自选自译集。据该书责编赛非介绍,“余光中先生的《守夜人》在台湾一版再版,列入中学读书推荐目录,但当大陆版权签署后,余先生却表示要给大陆读者重新编写《守夜人》,重新选目,重新汇集,重新编校,并且补上未完成的翻译。余先生当时病重在床,但每一页都有他的亲笔改动,看他的校样让人肃然起敬。”
著名诗人、《扬子江诗刊》执行主编胡弦告诉记者,2009年余光中先生来南京时,曾专程到《扬子江诗刊》做客,题词并留影。胡弦认为,余光中对中国诗歌的现代化是有贡献的,“他在台湾同代诗人中,说不上最现代,但与同年龄段的大陆诗人相比,他的诗是一面镜子,曾给后起的大陆诗人以启迪。”
著名诗评家何言宏告诉记者,前两天接到台湾诗人方明先生的电话,告知余光中先生中风的消息,还一起祈望能有好转,不料今天获知噩耗。何言宏认为,余光中先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具有很强综合性的卓越个体,在诗歌创作、翻译、散文、评论及文学教学、文学编辑、文学活动等许多方面都成就卓著,余光中的诗歌,确立和塑造了他兼具现代性与中国性的独特鲜明的诗人形象,对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认同,亦有很大意义。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写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就是在中国诗歌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如何坚守但又不囿于我们自身的传统,充分、自觉、但又葆有主体性地汲取现代资源。诗歌方面如此,文化方面也是如此。”(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