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清区第二养老院温馨服务为老年人营造家的感觉。
公益行活动表彰民间公益之星,传递社会正能量。
民政工作是“民”字当先,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按照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的总体部署,今年,市民政局共承担了精准救助困难群众、完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关爱妇女儿童、提升社区建设水平、综合整治空气污染等5个大项中的6个子项目建设。
2017年步入尾声,今年美丽社区创建工作与往年相比有什么特色?城乡低保标准达到了多少?养老方面取得了哪些新进展?老龄“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哪些新任务?2018年,本市民政工作将重点解决哪些问题?推动哪些项目?本期《民政周刊》推出《回首2017,展望2018》专版,全面回顾围绕2017年本市20项民心工程,本市民政系统的各项目完成情况以及工作亮点。同时,介绍2018年本市民政系统的重点工作规划和计划完成目标。
精准救助
回首2017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困难群众的生活放在心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今年社会救助工作再次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围绕“帮扶救助城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目标任务,主要抓了三项工作。
一是推进救助标准城乡一体。将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780元、700元统一提高到860元,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由每户每月234元、210元统一提高到258元,城市特困人员和农村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560元、1400元统一提高到低保标准的2倍,也就是172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050元提高到1290元,即低保标准的1.5倍)。
二是加大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力度,重点是因病致贫家庭。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完善分类救助有关政策的通知》,将分类救助的病种由16种扩大到23种,提高了部分重病患者家庭收入抵扣标准,也就是由低保标准100%提高到150%,降低了重病家庭申请社会救助的门槛。同时,市民政局还全面开展了“救急难”工作,明确了救助事项、原则、程序和要求,并建立了月统计分析制度,为调整完善相关救助政策提供翔实数据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共实施急难救助1537人次,支出救助资金612.1万元。
三是提升精准救助水平,着眼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应保尽保、该退则退”。1月份市民政局上线运行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了市场主体、投资情况、企业所得税、车船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社保和公积金缴存使用、婚姻、殡葬等12类数据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精准度。
展望2018
党的十九大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新要求,要求对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要格外关注、关心,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018年,市民政局将在社会救助上着力抓好四项工作:
一是继续提高社会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收入家庭救助标准,大幅提高农村困难群众年终一次性补贴标准,缩小城乡差距。
二是继续提高医疗救助水平。从明年1月1日起,将实施新的医疗救助制度。同现行制度相比,新制度扩大了开展门诊救助的医疗机构范围(由本市医疗救助定点一级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扩大到已经取消药品加成和理顺医疗服务价格的二级医院),调整了门诊救助方式(从特困人员每年不超过200元、其他救助对象不超过60元的定额救助调整为按比例救助,救助标准为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部分的50%,救助金额特困人员每年不超过500元,其他救助对象每年不超过200元),提高了部分医疗救助对象住院(门特)救助标准,将医疗救助对象中的孤儿、艾滋病毒感染儿童、困境家庭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2万元(含)以上部分由救助80%提高到救助85%。
三是继续完善因病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政策。本市民政部门将会同市财政局修订完善因病支出型家庭救助政策,重点是降低因病支出型家庭的收入和支出门槛,让更多的因病支出型家庭享受到政府救助。
四是继续加强基层救助能力建设。督促指导区级层面加大创新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破解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同时,加强街道和乡镇社会救助窗口建设,规范“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流程,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养老服务
回首2017
今年,本市出台了“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明确了本市老龄和养老工作的总体思路,确立了“1+4”目标任务。
本市在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照中央要求,报请市政府发布了《天津市“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确立了“1+4”目标任务,即一个总目标──到2020年,实现我市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基础更加牢固;四个分目标──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备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营造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同时,提出了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健全健康支持体系、繁荣老年消费市场、建设老年宜居环境、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等八大任务。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日间照料中心转型升级
为了满足更多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市民政局积极加强社区和居家层面养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在提升设施功能上,提出了“新建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30个,推动已建成的30个中心转型升级”的年度目标任务。经过上下努力,目前新建了31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其中农村16个、城镇15个),转型升级了42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超额完成了20项民心工程任务。在配餐、便利店、呼叫、家政等4项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增设智能养老服务、入户服务和日间托养服务,升级为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使其成为社区养老、日间照料服务、智能居家服务“三合一”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例如,今年对河东区东新街道凤歧里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进行了转型升级,引入乐聆智慧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中心结合社区老人需要,重新进行了功能分区,设立了远程智慧平台服务区、文化娱乐区、常规体检区、健康理疗区、餐饮服务区、照护休息区等,使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健康监测、安全监护、生活服务、精神慰藉、医疗服务等多方面的服务。
二是在创新服务手段上,发展了“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搭建企业与社区、服务与需求、政策与市场3个对接平台,推广了居家乐、家居安等10种服务模式,扶持了46家智能服务企业,覆盖了212个社区。
三是在保障标准上,提高了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按照轻、中、重三个照料等级,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由每人每月150元、200元、400元,提高到200元、400元、600元,惠及4.4万老年人。
完善医养结合机制
提升养老院服务水平
民政部门主要负责推进机构层面医养结合。一方面,支持养老院开展医疗服务。投入福利彩票公益金,鼓励支持养老院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临终关怀机构等,或者内设医务室和护理站。目前,本市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院有42家,其中纳入医保定点30家。另一方面,鼓励养老院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机制,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目前本市签约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院有305家。总体上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已达到95.6%,显著提升了养老院服务水平。
展望2018
2018年,本市民政部门在养老方面主要开展四项工作:
一是完善兜底保障制度。将农村困难老年人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范围。
二是加大设施扶持力度。继续推进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社会化运营改革,提高养老院运营补贴标准,鼓励多收住失能老年人。
三是提升专业服务水平。继续推进养老院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强化安全建设与服务管理。
四是加强行业监管。推进养老服务评估,规范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
社区建设
回首2017
今年是美丽社区创建的第五个年头,又有至少100个社区将跨入美丽社区的行列。目前,2017年美丽社区的工作进展顺利,进入了收尾阶段,按照程序即将对第五批美丽社区候选单位进行公示。
完善美丽社区创建标准
注重打造特点和亮点
为了确保创得有效、建得扎实,市民政局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完善了创建标准。联合市委组织部等八部门下发了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的创建目标和任务,完善了美丽社区创建指标体系,将原来的6大项81个指标调整为6大项60个指标,使创建工作更具操作性。
二是加强了推动督促。先后三次召开部署推动会议,组织申报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进行集中培训。按照“不确定时间,不事先通知”的原则,深入137个候选社区(含559个小区)进行全覆盖式巡查暗访。
三是开展了实地评估。成立两个评估组,深入到每一个申报社区,围绕“民主自治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办事服务便捷化、人文环境宜居化、生活方式文明化、群众参与广泛化”等六大项指标落实情况,与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等面对面访查,了解创建工作情况。通过创建工作,全市社区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赢得了居民的点赞。
例如,津南区的昆香苑社区由香雪苑、香堤苑、昆兰苑、昆芳苑四个小区组成,有居民3307户,6000余人,社区工作者9名。在今年的美丽社区创建中,按照“一社区一策”的思路,指导这个商品房社区立足于自身特点,着眼打造智慧型美丽社区,从创新管理模式、促进邻里互助、建设智慧社区、完善居民自治等方面入手开展创建工作,建立了社区、物业联动共建台账,培育了阳光志愿者服务队等十余个社区社会组织,搭建了“昆香苑e家亲微社区平台”,开展“跳蚤节”旧物置换等活动,制定了《“邻里坊”活动公约》,设立了“居民议事厅”,增进了邻里情谊,促进了社区和谐,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数。
全程监控创建质量
再巡查不合格可摘牌
为了确保美丽社区创建质量,本市民政部门将实施全过程指导,对创建工作实施全流程跟踪指导,明确每一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确保创建工作流程化。同时,建立沟通机制,在巡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各区沟通协调,确保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同时,严格申报程序,由社区、街道和各区分别对照美丽社区具体指标,对美丽社区建设工作逐项进行自查自评,认为符合美丽社区创建条件的,由区民政局进行申报。严格评估验收,成立美丽社区创建实地评估小组,对社区进行逐一巡查,并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民意调查等方式,对申报社区进行综合评估验收。此外,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委托第三方开展专项巡查反馈,促进创建客观公正。
美丽社区的创建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要长期巩固、长期坚持。为避免“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问题,本市对已创建成的美丽社区健全了动态监管机制,开展了再巡查工作。再巡查主要围绕社区环境、日常管理服务、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精神状态等开展,力求通过这种方式,让美丽社区珍惜荣誉。今年我们对已经创建的50个社区开展了再巡查,发现有些社区存在环境管理还不到位、基础性工作还不扎实、创建成果持续性还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突出的社区,及时反馈各区整改。对整改后仍然不合格的,将取消美丽社区称号。
展望2018
高标准高质量
再建100个美丽社区
2018年,本市将继续启动第六批美丽社区创建,至少创建100个美丽社区。为了确保美丽社区的创建质量,本市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提高创建质量。要更加适应完善社区治理方式的新要求和社区居民实际需要,重点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确保成效经得起检验。
二是推进精细治理。坚持以美丽社区创建作为推动社区建设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手段,加强社区精细化治理,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创建水平。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以落实《天津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为契机,加强社区工作者管理,强化培训,完善考核,进一步提升待遇,推动建立“一专多能、一岗多责”责任制。
四是强化长效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美丽社区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坚持“创建”与“再巡查”相结合,确保美丽社区创建长效化、常态化。
五是提升创建参与度。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和居民群众广泛参与支持美丽社区建设,营造浓厚的美丽社区创建氛围。
绿色殡葬
回首2017
今年清明节,一则关于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90后”小情侣的报道令人印象深刻。两名年轻人对殡葬事业的热爱和坚持让很多人感动。他们俩的故事在网络上获得了6万网友的点赞。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殡葬工作者投以了认可、理解和赞赏。
为了进一步倡导文明殡葬新风,破除封建迷信陋俗,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满足市民需求,市民政局在市属殡葬服务单位建立了殡仪便民服务平台,推出了“3000元一站式全程文明殡仪服务”,以便民、惠民、助民为宗旨,通过24小时专线电话4000084890,提供一站式全程殡葬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入户服务、基本殡葬用品、遗体相关服务三大类(其中,基本入户服务是指布置灵堂、全程引导等服务;基本殡葬用品,是指骨灰盒、寿衣和卫生包、红布、金银丝巾等灵堂用品;遗体相关服务是指遗体脱穿衣、72小时冷存、殡仪车接送、告别、火化等),逝者家属花3000元可以办理一场既庄重又文明的丧事。
今年以来,受理群众来电2万余个,其中业务咨询11183个,办理业务4454单。3000元惠民殡仪服务的推行,取得了六方面的初步成效。
一是引导了治丧活动向着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健康方向发展。二是平抑了殡葬行业的市场价格,扼制了殡葬行业市场收费混乱的现象。三是提升了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行业服务质量的整体水平。四是推动了殡仪服务市场逐步向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五是减轻了治丧的经济负担,使丧属得到了实惠。六是提高了群众对殡仪服务的满意度,增强了国办殡仪服务机构的公信力。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这一惠民殡仪服务模式,使其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更好地满足逝者家属需求。
展望2018
目前,本市殡仪馆改造提升工程在有序推进。市第一殡仪馆改扩建新二期工程基本完成;市第三殡仪馆完成了桩基工程等基础工程施工。改扩建后的三个殡仪馆,将建成集守灵、告别、火化、存放、食宿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殡仪服务中心。在建设理念、建筑规模、服务功能、人文科技、生态环保等方面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能够实现所有丧事活动殡仪馆一站式办理。
流乞人员救助
回首2017
为了确保今冬明春严寒天气下,本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得到有效救助,从11月7日开始,全市范围内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此项工作会持续到明年3月15日天气转暖,通过联合巡视、设临时点、档案留痕、寻亲找家、社会参与等方式,确保此项工作全覆盖、无死角。本次寒冬送温暖专项行动,还专门对长期滞留点位治理专项行动做出了紧急部署,赶在三九严寒天气到来之前,对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留的场所进行全面摸排、建档,同时劝导长期滞留人员进站避寒并接受返乡救助。
启动冬日救助专项行动
全城无死角搜索受困人员
今年的“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体现了三种创新。
一是政策创新。正式启动了《天津市救助管理工作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规范了市区两级救助管理站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流程,将全市各救助管理部门纳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在收到短信提示后第一时间启动预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救助服务。
二是服务创新。救助管理机构与社会组织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工,共同对受助人员进行街面劝导、心理疏导和跟踪评估等工作。
三是方法创新。全市各救助管理站均使用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流动救助信息录入,工作人员配备执法记录仪,实现了对救助线索实时GPS地图定位、影像音频留存等留痕化管理,对不愿来站的人员进行精准定位,制定重点关注对象“三维立体巡视点位图”,在每日街面巡视路线中进行关注、劝导,适时送去保暖衣物、食品等生活必需品。
创新救助渠道
帮更多人寻到回家路
今年,本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对滞留人员开展寻亲服务达846人,帮助747人与家人团聚,寻亲成功率达88.3%。
此项工作突出了四个特点:一是“寻亲过程快”,1月18日,通过市救助管理站微信公众号,用半个小时帮助一位82岁走失老人顺利找到家人;二是“解难系数高”,7月31日,塘沽救助站通过新媒体发布寻亲公告,一个月之内,依靠群众的广泛转发、寻找、破解,工作人员反复奔波核实,最终确定了四川聋哑智障女子的身份;三是“比对手段新”,4月,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合作,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比对全国救助寻亲网上信息,协助江西赣州一名走失两年的男孩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四是“地理定位准”,市救助管理站及时通过官方公众号和新媒体发布受助人员信息,进行全面寻亲,取得良好效果。
社会公益
回首2017
今年,本市开展了第三届社会组织公益行活动,同往年相比,今年的公益行以市十一次党代会“让天津故事广传四方”的要求为指导,紧扣时代主题和年度特色,突出公众参与,开展了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社区等24个主题活动,涉及精准扶贫、家庭公益、社区公益、校园公益、健康公益、生态公益、文化传媒公益、科技公益、企业公益、法治公益等十大领域。开展了第三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投入资金700万元,征集公益项目140余个,经第三方评审,立项76个,重点支持了养老、助残、济困、青少年、社区公益及社会组织发展。
与此同时,本市民政部门还开展了好故事征集活动,共征集先进典型698个,经过权威媒体推选和网民投票产生了天津市首届“十大公益之星”,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了万千市民,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十大公益之星”之一的贾维义老人,自1994年退休后,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2013年在河北区江都路街成立了老贾调解工作室,利用自己法律专长为身边群众服务。20多年来,他开展普法讲座上百场,到中小学法制讲座30余次,义务调解纠纷3000多件,被群众爱称为“永不退休”的好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