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内陆开放能力,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打造功能强大的开放平台。
我省首个设立在县域的保税物流中心项目顺利通过“国考”。 12月11日,位于广德县的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正式验收,成为我省外贸稳增长,扩大开放又一个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我省积极拓展现有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区等平台功能,用足用活各项政策,加快引进具有较强带动力、辐射力和示范效应的外向型大项目,有效发挥其促进外贸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马鞍山综保区,桑尼光电(安徽)有限公司从美国进口的5条生产线已调试完毕开始试生产。这家从事高档镀膜机、精密光学镀膜产品生产的企业落户马鞍山,正是看中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境内关外”的便利。“我们大部分设备是进口的,设备到了综保区增值税是暂免的,以后在综保区出口也是免税的,减少了我们的资金压力。 ”公司财务总监刘峻说。
位于郑蒲港新区的马鞍山综保区,是我省第三个综合保税区,依托区港联动的优势,边建设边招商,吸引了桑尼光电、台湾奈创科技石墨烯等一批外向型企业入驻,在未来几年内能带动近40亿美元的进出口额。
“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对我省外贸的贡献率达到30%,下一步商务部门将继续加大特殊监管区建设力度,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规模,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外贸平台支撑作用。”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发展处处长孙永彬表示。
开发区是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已成为我省构建开放型经济的主要载体。
前不久,国务院奖励我省1个省级开发区提前升级国家级、1个国家级经开区扩区指标。
“合肥经开区内的出口加工区、航空口岸、B保等开放平台加快发展,集聚效益逐步显现,立体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合肥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亚斌说,今年前10个月,出口加工区完成进出口额36.35亿美元,同比增长40.2%;开放平台不断丰富,食用水生动物口岸建成验收,药品口岸暂存库和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相继建成;航空运输快速增长,合肥空港撬动新增客运航线10条,旅客吞吐量已突破800万人次。
开放合作需要载体支撑,大平台才能形成强支撑。今年以来,我省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大平台。
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博会和2017中国国际徽商大会,集中签约重大项目222个,投资总额3409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180个、开工96个。
中德(合肥)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已有大陆马牌轮胎、爱德夏、科希曼等一批智能制造领域企业,中德(芜湖)中小企业合作区已落户德资企业29家。
苏滁现代产业园积极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外贸进出口跑出“快速度”,吸引了日本、韩国、德国等一批企业签约落户。“我省既拥有皖江示范区、合肥跨境综试区和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一批国字号开放平台,又拥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具有相对完备的开放平台优势。 ”省口岸办主任徐滋跃表示,这些平台为安徽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极大提升了我省的开放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围绕国家新一轮开放布局,我省找准作为空间,大力构建以开放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进境商品指定口岸主体的开放大平台。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7家,居中西部地区首位;拥有综合保税区3个,出口加工区1个,保税物流中心4个;拥有各类口岸11个,成为中部地区口岸数量最多、条件最好的省份之一;合肥、马鞍山、芜湖等11个进境商品指定口岸获准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
记者手记:提升平台功能拓展发展空间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融入世界经济大循环,迈向产业中高端,都需要大平台来承载和融合。
近年来,我省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明显,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进境指定口岸、国家级开发区等,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下一步关键是要提升发展水平,真正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各类开放平台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拓展安徽开放发展新空间。
建设开放大平台,不在于面积之大,而在于能撬动更多生产要素,把政策、区位等潜在优势变成现实的开放优势,吸引更多产业、资本和人才汇聚,努力让各类主体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发展愉快,最终形成全方位的综合竞争优势。
构筑开放大平台,创新是源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充分释放创新第一资源的活力,做好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金融和资本、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平台功能,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集聚优质发展资源,不断增强其辐射效应,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鲍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