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贵阳市不断促进文化与旅游、民族文化、大数据等方面创新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加出了一批有内涵、有灵魂的景区景点;“文化+民族特色资源”,加出了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创业态及品牌;“文化+大数据”,加出了传播力影响力……通过激活“文化+”基因,贵阳释放出强大发展活力。
“文化+旅游”
加出有内涵有灵魂的景区
一面巨大的日晷,记录着从史前史开始的贵州足迹;屯堡、会馆、仕官别墅等特色建筑,让游客近距离“触摸”贵州历史;贵州传统屯堡文化与时尚的海派文化融合,“碰撞”出别具一格海派生活格调……镶嵌在红枫湖和百花湖山水之间的清镇市时光贵州小镇,是一个以“时光”为主题、致敬黔中历史文化的文化旅游小镇。小镇亮相以来,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游客欢迎,并成功入选贵州100个特色旅游文化园区。
无独有偶,位于修文县的中国阳明文化园也成了热门景点。园区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文县阳明洞为核心景区打造,其核心区自去年10月开园以来,游客接待规模超过5万人次。作为文旅结合项目,中国阳明文化园不仅着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还积极传播“王学”,以高端文化产品引导文化消费,打造海内外游客向往的“王学圣地”。
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集散为引擎,以旅游创新为立足点,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时光贵州、乡愁贵州、蓬莱仙界、泉城五韵、花画小镇、中国阳明文化园等多个有灵魂、有内涵的文化旅游项目,促进了旅游与文化融合,带动了旅游产业升级。
“文化+民族特色资源”
加出新兴文创业态及品牌
贵阳是多民族聚集的省会中心城市,民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融合,让新兴的文创业态在此层出不穷。
文创项目“对坐工坊”,其创始人王燕达曾是一位媒体人,行走贵州苗疆了解苗族文化后,她决心助力少数民族同胞恢复传统刺绣及蜡染工艺。目前,“对坐工坊”已与贵阳市教育局、贵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展了“巧匠计划”,通过建立乌当区水田镇安多村苗族工艺传承基地,开展培训,签约优秀手艺人,邀请国内外一线设计师对传统蜡染刺绣进行再设计并推广,帮助安多村恢复传统手艺、拓展市场。
贵阳“XY”品牌工作室,以民族文化为根,提炼苗族刺绣元素与时尚文化相融,延伸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理念,获得“中国服装设计行业十大影响力民族品牌”等多个奖项,并两次亮相“温哥华时装周”,让贵州民族风服饰惊艳国际T型台。
……
围绕阳明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我市大力推动特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发展了一批具有独特文化元素的文创类企业和品牌。同时,我市通过文产资金扶持等方式,加大对新兴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十二五”以来,全市已累计拨付市级文产资金8464.25万元,帮助企业申请“文企贷”780万元。“文化+”,为我市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壮大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大数据”
加出强大传播力影响力
“我在贵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丽……”由贵州音乐人张超、玉镯儿共同创作的歌曲《我在贵州等你》,被不少人设置成了手机彩铃。将这首歌作为彩铃进行推广的,正是贵州本土企业——贵州世纪恒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落户贵阳高新区的“世纪恒通”,是贵阳市首批高科技大数据文化企业。截至去年年底,“世纪恒通”已取得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多个影视节目或个人歌手相关音乐授权。公司开发的动漫、游戏增值服务相关业务扩展至全国31个省、市,各类产品使用用户已达上千万人。
近年来,文化大数据推动着我市文化创造、文化消费、文化传播形式的改变。在被认定为“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贵阳国家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了以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与信息服务、数字出版、高端印刷等为支撑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此外,正在建设中的贵阳大数据文化创新平台,将重点围绕文化大数据资源中心、应用平台、标准规范体系等方面,通过探索“大数据+文化”的新模式,加快文化大数据生产和传播创新,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贵阳特色的大数据文化创新体系,预计在“十三五”中期取得阶段性成果。
文化与大数据的碰撞,将为贵阳对外传播好声音、讲述好故事拓宽渠道,把黔地优秀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为带有鲜明贵阳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去”插上腾飞的翅膀。(刘辉 汤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