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云南 » 正文

全球报道:云南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5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背篼,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普通农耕工具,如今背负起大山里留守儿童的希望与梦想。  山连着山、峰挨着峰。在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很多高山上的小村子崎岖难行。山峰围起来一片巴掌
原标题:云南大山里的“背篼图书馆”

背篼,一种传承了数千年的普通农耕工具,如今背负起大山里留守儿童的希望与梦想。

山连着山、峰挨着峰。在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很多高山上的小村子崎岖难行。山峰围起来一片巴掌大的天空,是留守孩子们能看到的最远地方。

2016年,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常绍慧和同事到玉碗镇何家坡村扶贫。那是镇里唯一不通公路的村民小组,50多户人家住在海拔1500米的半山上。

一开始,村民并不配合他们工作,开会被各种理由推脱,入户调查后连句“吃完饭再走”的客套话都没有。

“这样下去不行!”当时正值儿童节前夕,常绍慧和4个挂钩干部自费凑了2000元,买了一堆书包、文具、饼干和糖果。有村民家的毛巾黑了、烂了,常绍慧还买了毛巾、香皂。

为了让活动热闹点,有人气,大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协调了一台便携音响和两只话筒、买了U盘为村里下载了200多首歌曲。

去年六月的一天,常绍慧一行人装起这些物资,乘车至公路尽头,每人一只背篼,踩着不足半米宽的陡峭山路徒步一个多小时来到何家坡村,给孩子们补过了一个儿童节。

“背篼图书馆”就像一个石子投到池塘里,在山村激起一圈圈涟漪。人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孩子们把背篼围得疏泄不通。

小小背篼为不通公路的留守儿童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改善了干群关系。大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决定用这种方式给贫困山村送去知识,送去文明新风,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11月,在高桥镇新开村,村民牵着马、背着背篼,冒着大雾在山脚等待“背篼图书馆”。在4小时的人背马驮背后,海拔高2100多米的蛤蟆塘苗寨迎来了450多册图书和收音机、电视接收机、本子、文具盒,县委党校还为村民购买了不锈钢脸盆。

“背篼图书馆”志愿者为村民们讲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动员村民积极响应政策,搬迁到集中安置点汤家坪。

一本好书,就是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一个个竹子编成的背篼里,装着山里孩子的“新世界”。“一直想读这本书,可是爸妈没钱买,今天终于看到了。”孩子们捧着《少儿百科全书》说。

“背篼图书馆”温暖了人心,也改变了观念。为村民送去毛巾、香皂、脸盆,改变了生活习惯;何家坡已落实150余只绵羊养殖项目、实现了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并将公路建设项目列上了议事日程;海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已全面启动;大麻窝已解决33名适龄儿童求学的师资配备……

越来越多的单位、志愿者加入背篼的队伍,山里群众的热情还让流动的“背篼图书馆”变成了固定的图书室、政策宣讲队。今年5月,大关县委政府还出台以“背篼图书馆”推进扶贫扶志、扶智工作的方案,动员各界关爱留守儿童。到今年12月,全县已经建成固定的“背篼图书室”11个。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凝聚人心。“背篼图书馆”的志愿者们顶着烈日,背着几十斤的物品,行走在陡峭泥泞的山路上,一走就是几个小时。

“不管路再远,山再高,坡再陡,我们都会用自己的双脚和背篼,把大山深处的小村落变成丰富的世界。”常绍慧说。(吉哲鹏、周磊)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