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安徽 » 正文

全球报道:【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文化建设的安徽实践!公共文化服务,“全国试点”升级“全国示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2-26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我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持续创新管理服务,努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初,我省承担的“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我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持续创新管理服务,努力构建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今年初,我省承担的“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马鞍山市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两项试点通过文化部验收,“全国试点”升级为“全国示范”。

保基本、补短板,努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农民文化乐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来到农民文化乐园,就能感受到党和我们群众的心在一起! ”近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金安区翁墩乡杨公村,村民文继余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令人动容。今年7月1日,按照“一场(综合文体广场)两堂(讲堂、礼堂)三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展示墙)”的标准,杨公村农民文化乐园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广场上跳舞健身,进农家书屋读书求知,到礼堂里看公益电影,群众文化生活从此丰富起来。

公共文化服务的短板在哪里,重点建设就放在哪里。针对村级文化设施不足、资源分散、活动组织难等问题,2013年初,我省文化部门提出从村级入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农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民文化乐园,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我们将农民文化乐园建设纳入省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省市县共同出资,按照改扩建为主、新扩建为辅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施,以及闲置的学校、祠堂、厂房等,因地制宜推进建设。 ”省文化厅办公室主任房蒲生介绍,2014年1月10日,我省首个农民文化乐园在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正式开园;当年9月,我省被确定为“国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省。目前,全省已建成农民文化乐园1500多个,文化乐园已成为农民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农民群众建在家门口,用得上、玩得转、喜欢去的快乐家园。

重普惠、促供给,标准化体系守护文化小康

打开网页预约参观服务、移动鼠标全景观赏旅游资源、戴上耳机向文化志愿者在线咨询问题……在马鞍山市文化馆,市民不但可以在线下参观学习,还能在线上以O2O模式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传统的文化馆从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开拓了文化服务新路径。 2014年10月,马鞍山市被文化部列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地区”。经过两年多探索实践,该市在推进市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成效显著,今年初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示范地区”。

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档次、上水平,我省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能够均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去年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建设标准,大力推进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省文化厅会同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体育局,结合“送戏进万村”“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经验,制定和发布了《安徽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去年7月,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扶贫办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实施文化“四扶一加强”行动计划,让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偏远、贫困地区群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为了让“老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文化福利,我省稳步推进各项文化民生工程建设。目前,在全省15539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为每村建起农民身边的图书馆,“送戏进万村”活动为每村每年送上一场高质量的正规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为每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覆盖全省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从无到有、从村到户,来到农民身边。

增后劲、可持续,文化良种“种”入广阔乡村

公共文化设施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而管理的关键在于落实到人。为将文化民生工程建设落到实处,我省在省市县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纳入干部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今年,省文化厅在全省选择1500个行政村,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试点村招募1名文化协管员(文物保护员),负责管理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并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补贴。

能否激发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是检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 “文化‘输血’容易,文化‘造血’不易。繁荣乡村文化,既要将‘送’文化制度化、常态化,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又要深‘种’文化,搞活民间艺术、培育乡土能人,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省文化厅公共服务处处长何颂冰介绍,我省自2012年开始成立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艺术技能辅导、文化展览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志愿服务,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骨干。目前全省文化辅导员已有1.1万人,“十三五”末有望达到1.5万人。

“十九大报告为我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按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要求,加大检查督促力度,建立目标考评机制,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巡视员王立信说。(记者 张理想 本报见习记者 朱琳琳)

·记者手记·

把文化的种子撒向广袤田野

到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去村头的农家书屋借阅图书,到市中心的剧院看一场高水平演出,在农民文化乐园广场上自编自演……如今,从城市到乡村,随着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迅速推进,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迅速增长,城市居民如此,农村群众亦然。

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城乡百姓共享文化成果,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需要加大鼓励引导力度,将优质文化资源向广大农村进一步倾斜,通过农家书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户户通”、“送戏进万村”等文化民生工程,把文化的种子撒向广袤的田野。同时,更需要搞活民间艺术、培育乡土能人,让文化的种子在田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老乡”和城里人一样享受更多文化福利。(张理想 朱琳琳)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