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正月初一,陈建国在资阳农村准备演出。
彭登怀在悉尼表演。
资阳川剧团演员张少军。
“我这一派的变脸绝技,最根源就是川剧‘资阳河’流派。”谈到资阳河,著名变脸大师、国家一级演员彭登怀说,资阳地区是“资阳河”流派发源地。小时候,四处可听高腔响彻,现在想再听已经很困难了。
彭登怀,川剧“资阳河”流派硕果仅存的大家之一。随着资阳川剧团解散,他辗转内江、成都等地,凭借一手变脸绝活,闯下了著名变脸大师的赫赫威名。如今,他将目光投回家乡,总有遗憾和惆怅。
走进“资阳河”的发源地,无论当地戏曲家协会,还是民间老艺人,他们都像彭登怀一样,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为“资阳河”流派传承而努力。众人同盼望,高腔再嘹亮。
A变脸大师彭登怀
苦练绝技成名家七十高龄为<资阳河>奔走
寒家住在清波门外,钱王祠畔小桥西,些小之事何足介意,怎劳玉足访寒微?
这段川剧高腔《白蛇传》中的经典唱词,在上世纪中叶时常响彻资阳地区的大街小巷。戏班子出演,《白蛇传》不可少。在资阳祥符镇附近的戏台,台下的观众总会跟着哼哼几句,而这其中,便有孩提时代的彭登怀。
彼时的彭登怀,必定是坐在父亲宽阔的肩膀上,在祥符附近戏台拥挤的人群当中观看表演。彭登怀的父亲是个戏迷,一旦祥符镇或者周围来了川剧团,戏台前总少不了彭家父子的身影。父亲爱戏,儿子受熏陶。年幼的彭登怀因为天资聪颖,许多戏听上几次,就可以哼哼出声。
入学后,彭登怀总会趁着闲暇,前往茶馆去听戏。《白蛇传》、《南阳关》、《望娘滩》等经典川剧,很快被彭登怀模仿着学会。除了唱腔外,身段也有几分神似。8岁时,他就登台表演。可以说,当时资阳地区的乡镇茶馆、戏台子成了彭登怀重要的两个“启蒙老师”。
而后经过资阳川剧团与四川省川剧团的梨园洗礼,彭登怀走上了变脸的艺术之路。“变脸难,做面具更难,变回来是难上加难”。这是流传在变脸艺人圈里最多的一句话。变回来,也叫回脸,即恢复本貌后再次回上脸谱,属于变脸中的高级手法。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成都的一次演出中,彭登怀的变脸绝技作为压轴好戏出场。他穿着妻子亲手打造的“西班牙斗牛士”风格变脸服,头戴戏帽出现在舞台上,台下观众见是彭登怀上场,掌声连绵不绝。
扯、抹、吹,基本的几种变脸技法彭登怀早已经炉火纯青。只见他跟随音乐,嘴里“咿咿呀呀”唱着,身子一弓,大花脸马上变成了大黑脸。连续变了几张脸后,台下观众欢呼声四起。这时,一位老年观众突然说道:“我看川剧变脸这么多年,看彭老师你也有几年,但我有个疑问,每次你们变脸都是变回本脸后就结束,你能在变回本脸后再变回去几张脸吗?”当时就让彭登怀愣在了台上。
“我当时确实是不会,变脸都是变回本脸就结束了。”彭登怀说,回脸手法,在当时可以掌握的人凤毛麟角,这种绝技没有人愿意拿出来传授。
受此刺激,他全身心投入到了对回脸的研究之中。两年后,彭登怀掌握了独家的回脸技巧。
1995年10月,在央视的一次节目中,彭登怀在36秒钟内变了10张脸,并且拿出了独门掌握的回脸技巧,在露出本脸后,又变回来两张脸谱。被称为“川剧变脸史上一个空前的新发展,新突破”。
掌握了回脸、“相由心变”等高级变脸技巧的彭登怀,多次在国内国际舞台获奖,被誉为“川剧变脸大师”。如今已经70多岁的彭登怀,心中仍然不忘家乡的“资阳河”。
“我12月初才回到资阳,和有关部门谈了关于传承和发展‘资阳河’的问题。”彭登怀表示,他作为资阳人,也是“资阳河”流派走出来的艺术家,希望“资阳河”的高腔再唱响在沱江之畔,他愿意帮助“资阳河”流派的传承者,继续为“资阳河”流派发展奔走效劳。
对于“资阳河”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彭登怀表达了他的建议,在中央提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可否下决心、用实力,在现在业余川剧团的基础上恢复川剧团,特别是把“资阳河”流派高腔艺术,打击乐特色传承下去。
B川剧演员张少军
二十岁入梨园退休收徒传承《资阳河》
张少军,资阳市雁江区戏剧曲艺杂技家协会主席。20岁进入资阳川剧团,十年剧团生涯,让张少军感受到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性。
1978年,经过两年的基本功训练,张少军从一个门外汉,变成掌握“水袖”“翅枝”“口条”“表情”四大功夫的年轻生角。每日练习或者表演闲暇,他都会在幕布后观察老师表演时的动作,技巧。
“都是先看先模仿,有不懂的就请老师解答。”张少军说,一般的问题,老师都愿意解答,不管是师傅还是其他前辈,都可以问。
在这种氛围下,张少军获得成长,有信心作为主角站上舞台。有一次,张少军跟随剧团去演出,排戏《十五贯》。他主动找到当时的团长,要求出演其中的主角“况钟”。
“当时我已经把动作、唱词全部记熟了,觉得自己有实力担纲主角。团长同意了,并让师傅扮演师爷站在旁边‘督战’。”不料,刚演到况钟审案一幕时,待帮腔唱完,轮到主角张少军时,他突然呆坐着,面红耳赤。
“当时就是忘词了,一看台下那么多人难免紧张。”张少军说,老师见他愣住了,知道他是忘了词,赶集给他递词,可他脑袋一片空白,完全没听见。
见学生没反应,老师以为张少军被吓到,赶紧手势示意拉上幕布。这时候观众也知道出了情况,发出哄堂大笑。可幕布一拉上,忘记的词又记了起来。
“老师、领导都没有责怪我。”张少军说,老师还仔细为他讲解了如何随机应变和临场发挥,这让他在之后的戏剧表演中受益无穷。
随着慢慢的适应,张少军展现出自己“硬实力”,在剧团排出的《八件衣》、《烛影摇红》、《杀惜》等多部戏中担纲主角,成为“台柱子”。
1985年,资阳川剧团撤销,张少军投身到教育战线。如今已经退休在家的张少军,开起了川剧培训班。每周六上午,他都会带着培训班的10多个学员学习川剧艺术。“这些学员年龄跨度大,从几岁到20多岁不等。他们都是爱好川剧的,在现在的环境下很难得,希望他们能把‘资阳河’流派传承下去。”
C民间艺人陈建国
五十多年坚持义务演出 想让更多人了解《资阳河》
2017年1月28日,正月初一,大家忙着过新年。
上午8点,24名年龄60岁以上老人自发组成的川剧团,在资阳市雁江区丹山镇巍峰山庙会上准时演出。临时川剧团以“建国川剧团”命名,他们的团长是75岁的陈建国。
陈建国15岁学习川剧“资阳河”,20多岁起,便开始组团出演,在川内郫都区、彭州市、都江堰等地均有演出。
“每年春节在资阳各地演出,今年演出安排了13天,20多场。”陈建国说,自从走上川剧这条路,已经50多年未和家人吃过团年饭。
“建国川剧团”每到一地,老百姓都会早早等在戏台前。“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很少。”陈建国说,他们这个义务表演,一是为给大家形成好的节日氛围,二是为了把川剧“资阳河”展示给更多的人,让大家了解“资阳河”,认识“资阳河”。
“仅有老年人观看演出,这是川剧的普遍现象。”资阳市戏剧家协会理事、秘书长,诗人刘仲表示,“资阳河”流派在如今的形势下,很可能取得新发展,但必须克服几个缺陷。
“一是大锣大鼓,锣鼓等打击乐器是‘资阳河’的特色之一,但是声音过大,抢走了舞台上演员的风头。”刘仲说,另一方面是曲牌冗杂、内容拖沓。“资阳河”流派有300多个曲牌,过于冗杂。唱词过于拖沓,一出大幕戏,一演就是三四个小时,一些不需要的繁琐情节和唱词让人失去兴趣。最后是舞美单调,即“资阳河”永恒不变的一桌两椅布置太简单,让人审美疲劳。
如今,“资阳河”流派发展最好的是内江川剧团。在资阳地区,仅有部分川剧爱好者和老“票友”还在关注“资阳河”。虽然芳华已逝,但还有许多人在为资阳河的传承和发展努力。
“要传承、要复兴,就要更多的人参与进行,如何参与进来?在我看来就是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刘仲说,可以结合学生课外兴趣课,组织对川剧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设立戏剧比赛,加大宣传力度,弘扬高腔艺术;采用川剧团三进模式,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把精彩的“资阳河”川剧展示给大家,营造浓厚的氛围;结合回龙乡巍峰山一年两次的庙会,邀请外地戏班子来表演,大家相互交流切磋,学习到更多有利于“资阳河”发展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