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网络上有人发帖说鄱阳湖保护区内越冬候鸟数量急剧下降,白鹤数量急剧减少,同时,还出现候鸟分散觅食的现象。此言一出,引得社会各界一片哗然——鄱阳湖保护区的候鸟是多是少,一时成为关注热点。
带着疑问,记者前往鄱阳湖保护区进行深入了解。
保护区内外候鸟数量依然稳定,白鹤主要分布在保护区
针对网上言论,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南矶湿地国家级保护区和都昌省级候鸟保护区,对鄱阳湖区水鸟的数量、分布、大型水鸟栖息生境和成幼比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基本覆盖整个鄱阳湖,共分21个工作组。
12月19日,记者随行调查的湖泊有庐山市(原星子县)的蓼花池、十里湖、梅溪湖;濂溪区的鞋山西侧、谷山湖、青山湖、芳兰湖、金安湖等区域。
12月25日,该局向记者提供了一份2012年以来,历年全湖调查详细数据,以及今年调查人员拍摄的大群候鸟照片、视频等资料。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全湖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012年水鸟数量为41万余只;2014年、2016年水鸟数量均为53万余只——平均每年水鸟数量为50.4万余只。
2017年12月19日,鄱阳湖区共调查到越冬候鸟57万余只,高于近6年的平均值;水鸟物种数63种,与往年相近。其中,鄱阳湖保护区内9个湖泊共有22万余只,占全湖调查总数的38.5%;核心区大湖池一个湖就有15万余只(以雁鸭类和?鹬类为主,数量达13.7万余只)。保护区内白鹤总数为2300余只(主要分布在大汊湖保护站辖区),五星农场及周边稻田有810余只。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鄱阳湖区及保护区内越冬候鸟数量基本稳定,没有明显变化。保护区内的大湖池候鸟数量占优,只是结构比例有所改变;白鹤仍主要分布在保护区范围内。”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刘观华告诉记者,“近6年调查数据显示,鄱阳湖保护区224平方公里面积(约占全湖总面积5%),平均每年承载了42.1%的候鸟在此栖息。”
记者随后采访了国际鹤类基金会长江项目官员黄慧琴、金杰锋。从访谈中得知: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等珍禽数量没有发现明显改变,目前在国内其他地区没有发现大群白鹤的报道。
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改善,人鸟和谐共处
记者在调查中得知,候鸟飞出保护区外觅食、栖息,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鸟和谐共处等因素有关。
省林业厅从2008年开始在永修县、南昌市新建区、庐山市以外鄱阳湖区的进贤县、余干县、鄱阳县、都昌县、九江市柴桑区等地陆续建立7个监测站,实施了全湖保护。省政府从2011年开始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候鸟保护的先进单位及个人。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响应,形成了上下联动、全湖保护的态势,候鸟在保护区外围觅食更安全了,开始分散寻找其他区域觅食、栖息。其中南昌市五星农场、南昌县泾口乡、余干县康山乡、万年县湖云乡、抚州市东乡区等地相继出现大量候鸟都是典型的例子。
我省生态奖励、湿地补偿等资金落实有力,项目成效显著。2014年至2016年,国家林业局每年都对鄱阳湖湿地保护工作排名前三的先进县区,分别给予500万元资金作为生态奖励。近4年,中央财政安排9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庐山市、永修县、南昌市新建区作为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生态补偿试点。
“江西省生态奖励及湿地补偿的落实,极大地推动了环湖各县湿地生态和候鸟保护工作,项目成效显著。” 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区域负责人蒋勇欣慰地说。
随着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鄱阳湖生态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爱鸟周”、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多措并举,让爱鸟、护鸟意识深入人心,老百姓从原来的驱赶候鸟变成现在的喜爱候鸟、保护候鸟。五星农场大量白鹤聚集在藕塘觅食而不被农民驱赶,就是一个人鸟和谐共处的典型。
候鸟飞出保护区,属自然现象
鄱阳湖保护区科研科主任科员罗浩告诉记者:“越冬候鸟是飞翔的野生物种,其分布呈动态变化,在同一湖泊早、晚鸟情不一致,夜宿地与觅食地也不一致。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长短,受食物、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候鸟飞出保护区外属正常现象”。
记者在调查中还得知,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观鸟的游客难以抵达鄱阳湖,候鸟的数量一直比较稳定。自2013年永修至吴城的大湖池路段浇筑混凝土后,自驾游到保护区大湖池观鸟的游客日渐增多,甚至有部分游客深入湖区腹地观鸟,对候鸟的觅食、栖息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这也是候鸟分散的原因之一。
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沿湖各地生态保护意识逐年提高,鄱阳湖区连续7年实现了湿地候鸟保护态势平稳,栖息环境逐渐增多。“像白鹤等物种为了获取更充足的食物,开始逐渐选择鄱阳湖保护区外的其他地方栖息。” 金杰锋说。 (记者 刘芝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