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西上下齐努力,唱响一曲“人说山西好环境”。
这一年的山西,权力一放再放,门槛一降再降,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换来了几何效应的“多赢”。靠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大激发了人们投资创业的热情,全省平均每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600户,企业活力大增。
5月,在全省经济稳步向好、转型综改扎实起步的重要时刻,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会议,开展了1+9专项行动,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营商环境,打破制约转型综改、创新驱动的瓶颈。
随着优化营商环境的全面展开,“放管服效”改革向纵深推进。8月22日,《山西省深化“放管服效”改革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印发,旨在解决改革进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改革,一些政务服务更“接地气”,体系更加透明、高效。
这其中,商事制度改革成为“放管服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善政必简。作为盛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白利强用亲身经历,感受到了“简”的便利。他说:“商事制度改革前,核准一个企业名称至少需要2天。改革后,申报名称直接登录省工商局的网站,只要按提示操作,几分钟就办好了。”这仅仅是我省在商事制度改革中的一个缩影。
从“多证合一”全面铺开、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到“证照分离改革”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突破口,我省商事制度改革在关键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点赞,也回应了企业对改革的热切期盼。
6月1日,我省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发出首张电子营业执照,10月底各市全部开通了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9月1日,我省在全省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共整合涉企证照12项,涉及7个部门,比国家工商总局要求的时限提前了1个月。截至11月底,全省共发放公示版电子营业执照293张;发放“多证合一”营业执照4.09万户;“多证合一”实现了“17证合一”。
12月21日,我省在5个国家级开发区进行“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对照上海自贸区先进经验,梳理出97个改革事项。如此一来,企业拿证时间更短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证照分离”也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加速度。
我省住所登记制度改革也取得重大突破,出台了《山西省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办法》,市场主体登记开始实行住所申报制,整个登记程序只要3天。此外,我省还积极探索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下发了《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西)管理暂行办法》,有效促进“一张网”建设和运用;出台案件查办通报、约谈、激励等制度,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这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为企业“松了绑”,为市场“腾了位”,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截至11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7.06万户,全省平均每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数量由2013年的771户上升到现在的1600户,是改革前的2.1倍;实有企业51.76万户,较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前增长93.5%。
一个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山西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投资创业的热情日益高涨,市场主体活跃,经济充满活力。
记者 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