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组最新环保数据:今年1-11月,济南4项大气主要污染物中,二氧化硫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与去年同期相比,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8%,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12.7%、10.6%;今年11月,在京津冀“2+26”传输通道城市中,济南“气质”列第4位。
大气污染,表现在天上,根子在地上。对环境污染“怎么看”,决定了“怎么办”。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蓝天多了,雾霾少了——在济南街头随机采访,这样的变化是人们对今冬这座城市的印象。享受着济南今冬的蓝天,不由得习惯性往这座城市的东北方远望。在那里,已经看不到济钢烟囱排气——这座60岁的钢铁工厂,用“全线停产、彻底搬迁”为这座曾经共同成长的城市作出新贡献。
7月8日,伴随着济钢炼铁厂3号1750立方米高炉顺利出完最后一炉铁水,济钢钢铁产线上的炉火、钢花全部熄灭,标志着济钢在济南的钢铁产线实现全线安全停产。始建于1958年的济钢,是共和国缔造的第一批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年产钢最高时曾达1200多万吨,跻身全国十大钢铁企业行列。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公众眼里,济钢逐渐成了一个“空气污染大户”。济钢人有些委屈:上环保设施,不断创新环保治理,济钢和一般意义上那些超排、偷排的污染企业不一样。可是,即使达标排放,仅济钢一家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就占到了济南全市排放量的近五分之一。在新时代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济钢毅然选择转产搬迁。
既是“壮士断腕”,主动去产能;又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勇当“先锋”。一场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正在齐鲁大地发生。
由于历史原因,山东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占工业的约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约70%。工业重、能耗高、排放大,表面看是发展问题,背后反映的是质量问题。熄灭的炉火、冷却的钢花,昭示着山东这个传统工业大省更新理念、直面问题、攻坚碰硬,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狠去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过剩产能,加速引导供给侧要素配置调整,踏踏实实提升发展质量,山东给积年形成的环境问题开出治本良方。
清理老底子,焕发新活力。9月,山东省提前3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生铁175万吨、粗钢527万吨去产能任务,煤炭退出产能351万吨,比计划多退出115万吨。在全面排查、坚决取缔制售“地条钢”违法违规行为中,共查处企业37家,合计产能675万吨。
去产能不是“去企业”,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发展质量是关键。在违法违规电解铝项目清理中,山东省按照国家部署要求,联合有关部门、专家组成多个工作组,分赴每个厂区、每个车间,一个电解槽一个电解槽逐一查看,有针对性地制订了综合整顿方案。根据山东省实际,争取国家同意采用替代关停的办法,用合规的低端产能置换留存违规的高端产能。全省共关停电解铝产能322.25万吨。同时,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得到改善,企业效益反而有所增长,实现了国家认可、企业受益、职工稳定、环保达标的多赢效果。
同样,济钢也筹划启动一批发展前景好、符合新旧动能转换要求的新项目,通过“一去多增”解决企业转型发展问题。同时,以重点转型发展项目为依托,设置了14条安置渠道,基本实现安置岗位全覆盖,保障列入分流安置范围的19834名员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复杂的产业结构调整背后,能源结构的调整更是充满艰辛。山东煤炭消耗量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不迈过这道坎,山东环境质量尤其是大气环境质量很难实现质的跃升。在省委、省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今年山东圆满完成煤炭消费总量净压减2706万吨的目标,相当于五年任务一年完成。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在8月份实现由增转降,这是山东省改革开放以来能耗总量首次下降。
今年7月底,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山东省“到2017年底煤炭消费量比2012年减少2000万吨”的目标任务,省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了《山东省2017年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作行动方案》,实施“一去二停三推进”,扎实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记者从省环保厅获悉,截至目前全省共关停煤电机组166万千瓦,7个传输通道城市排查出的15704台燃煤小锅炉已于8月底全部淘汰。截至12月20日,全省17市共排查出应于今年淘汰的燃煤小锅炉38953台,并全部淘汰“清零”。
此外,按照宜气则气、宜电则电的原则,强化气源、电源需求预测和组织保障,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7个传输通道城市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气代煤、电代煤改造任务。据省政府节能办主任刘绪聪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工业绿动力”计划项目3549个,可节约标煤102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674万吨。
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连。化工一直是山东重要的支柱行业,但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发展层次低、缺乏科学规划、企业布局散乱的现状,带来了巨大的环保压力。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于今年6月22日打响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五年攻坚战,以安全生产、环保要求、节能指标、质量标准倒逼转型升级,形成标本兼治、持续改进的良性机制。截至目前,全省共关闭转产化工生产企业558家、停产整顿2109家。山东博苑医药化学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在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了兼并重组的机遇,先后收购4家周边企业,规模扩大6倍多,盘活了闲置资产、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极大拓展了发展空间。
日前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暨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新的一年,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持续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开展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底线思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剂环境保护的治本良方,将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出现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