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这一新概念,“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新乡村”,必须着眼于“新田园时代”背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创造“新的田园综合体”。
冬日阳光下,记者行走在希望的赣鄱田野上看到: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新的田园综合体”正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新的田园综合体”不仅让都市人群体验了田园生活,也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美了乡村,富了农民。“新的田园综合体”,新就新在是以“企业+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景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在党的十九大后“新的田园综合体”上升到国家战略的今天,我省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如何稳步打造“新的田园综合体”,将其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新支点和农业产业发展新引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观察与思考之一:走“六次产业”新路,让“新的田园综合体”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突破口
从我省各地的实践来看,要建设好“新的田园综合体”,关键还是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新的突破口,发展“六次产业”。“六次产业”指的是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即1+2+3=6。只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才能够获得更多的价值。
宜春市袁州区南庙镇禅农庄园园主杨晓东用了“心安理得”4个字,概括在打造“新的田园综合体”中,如何以发展“六次产业”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民从土地流转获得的“地租”、庄园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享受“六次产业”所带来的收益。为了把农业生产、加工、观光等融为一体,杨晓东跳出农业从种到收的传统路线,与一家米业公司合办了大米加工厂,独自兴办了蔬菜加工厂,在宜春市城区建了一个蔬菜批发点、11个直销点,开展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农产品流通业务,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农户享受到了全产业链的增值,实现了农业利益的最大化。
禅农庄园的探索和实践,是我省建设“新的田园综合体”、打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口的一个缩影。彭泽凯瑞田园综合体负责人黄国平说:“结合‘新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大力发展‘六次产业’,才能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近年来,他们投资2亿元,实现了稻养虾蟹、虾蟹肥稻、虾蟹稻香,每亩纯利润达5000元以上。目前,这个综合体正在基地建设1万吨冷链、1千吨精深加工厂、2万吨虾蟹饲料厂及物流配送,争取全面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时移势变,略从局出。记者认为,只要我们在兴建“新的田园综合体”中把握住走“六次产业”这一新路,就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才能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使现代农业真正壮大起来。
观察与思考之二:“姓农为农”,让农民积极参与“新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并全面受益
“新的田园综合体”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一个“农”字。“新的田园综合体”的特色是“田园”,核心是“为农”,为当地农民建设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景德镇双龙湾农业生态园董事长李新明陪同记者漫步在园里边走边聊:“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前提是要充分发挥好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让农民紧密参与田园综合体建设并全面受益。”李新明的田园综合体安排了200多名农民就业,从业农民平均年收入达3.2万元。同时,李新明为附近的林农无偿提供大量苗木和技术服务,带动周边3000多户农民开发林果、茶叶、毛竹,经营旅游资源,人均年纯收入增加5000多元。
今天的“新的田园综合体”,需要把“农”字写活,防止非农化。但记者调查发现,农民往往受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限制,在休闲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难以与外地工商资本竞争。对此,铜鼓县农业局局长金宵建议,地方政府要完善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防止本地居民在产业发展和利益分享中被挤出局,并可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联合经营等方式,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新的田园综合体”建设运营中的收益分配权益。在靖安县高湖镇永丰村的江西百香谷田园综合体的蔬菜大棚内,正在棚内采摘蔬菜的合作社社员刘衍钦高兴地说:“多年来,我家只在5亩农田里打转,加上其他收入,全家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今年,合作社安排我们夫妻俩种蔬菜,两人每月纯收入达5000多元。加上种田和其他收入,去年全家人均纯收入达7000多元,一年就甩掉了贫困帽。”像刘衍钦一样,永丰村有70户社员加入了“百香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合作社社员可增收200多万元。
用更宽广、更长远的眼光审视“新的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坐标,记者认为,只有把建设和发展重点放在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这一根本原则上,才能让农民积极融入“新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并全面受益。
观察与思考之三:做实产业,让“新的田园综合体”成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赋予农民及其从事的产业自主“造血”的功能。“新的田园综合体”只有让农民充分参与,才能让农村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在江西省润邦田园综合体中草药基地,正在锄草的东乡区杨桥殿镇何家村精准贫困户何定兰说:“我种了3亩责任田,满打满算,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就1000块钱左右。今年初,润邦田园综合体安排我丈夫就业,月工资3000元,安排我做临时工,100块钱一天,今年就可甩掉贫困帽子。”这家田园综合体负责人向往高兴地说,去年以来,他们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饲料—猪—家禽—水产—沼气—沼渣—白花蛇舌草、饲料草—工业加工“五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安排的200多户贫困户今年就可全部脱贫。
“新的田园综合体”要打造成扶助农民脱贫的新模式,切入点就是要在产业扶贫上做出新文章。总投资30亿元的高安巴夫洛田园综合体,正在兴建三个现代农业循环生产技术示范体系,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带动1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省农业部门的负责人指出,从全省来看,各地应引导和扶持“新的田园综合体”以农为基,运用科技、艺术、文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休闲农业、乡村康养、民宿度假等新产业、新业态,把产业做实。
“新的田园综合体”如何利用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产业扶贫新模式?记者认为,各地的“新的田园综合体”在实现了产业精准定位后,应当在基础设施上舍得投入,在资本引导、龙头企业培养等方面多下功夫,打造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让相关产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建设新时代的“桃花源”,唱响现代版的田园牧歌,共奏扶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交响曲!
本报记者 李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