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毕节1月5日电(孙远桃) 近年来,毕节市在社区治理工作中,针对城市社区服务阵地不够、队伍不稳、功能不足等问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出了构建场所、队伍、财力、制度“四有”的社区工作体系,激活了社区这个城市“细胞”,为贵州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提供了新的样本。
建阵地 线上+线下提升群众满意度
在社区建设上,毕节市高层次谋划,将城市社区建设写进年初工作报告,并从“深改”层面统筹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毕节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城市社区建设专题现场启动会和“回头看”推进会议,印发了《中共毕节市委、毕节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市、县两级也均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城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政府高位推动的社区建设体制。
同时,高起点、全方位打造社区服务设施。按照6000人以下的社区、服务站用房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6000人以上的社区、服务站用房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的基本要求谋划服务站建设,并规定在辖区内配套完善新时代市民讲习所、社区广场、停车场、计卫室、养老场所、小型超市、幼儿园、公厕、垃圾收运站点、雨污分流管道等公共服务设施。
此外,还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管理,全市227个城市社区中,已有37个社区建立数据服务平台,资源实现共享。所辖七星关区首家依托大数据打造城市“智慧社区”,建成“智慧兰苑社区”,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为群众服务。
建队伍 变“一人撑船”为“众人划桨”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有了服务阵地,还需要有人才。为此,毕节市采取了多种渠道打造社区服务队伍。
队伍建设首先体现在对社区干部的培训力度上。为了提高社区干部服务水平,毕节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组织各县(区)相关干部120多人,分两批赴深圳市公共服务人才管理学院参加培训,并指导各县(区)组织街道、社区干部赴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地实地考察学习。据统计,2017年,毕节共组织社区干部培训班30余期,培训社区干部3668人。
同时,毕节市还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出台引导激励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致富领头人到社区任职;采取换届选举、公开招聘、市县部门下挂和名誉支书等方式,充实社区工作队伍;通过提高待遇报酬等激励机制,让社区干部人均月报酬不低于3000元。2017年,在毕节市6876名居委会干部中,大中专及以上学历占到85%,下挂及名誉支书达390名,由此多方整合人才,变社区“一人撑船”为“众人划桨”。
保经费 内外同心齐发力
社区工作,复杂而具体。在这其中,经费的保证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社区建设经费,毕节市将社区阵地、办公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社区干部工资性支出、工伤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住房公积金列入县(区)级财政预算,县(区)根据社区建设任务、社区服务半径和居民总数实行差别化财政预算。市级进行“以奖代补”,同时加大党费资助社区力度。
2017年,全市共投入社区建设经费近6亿元,确保社区不因经费场地分心发愁。
同时,按照费随事转,确保事务性经费跟进原则,将政府延伸的各类社会事务整合到社区服务站,并由委托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实现“减负、还权、赋能、归位”目标。
此外,突出内生动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深化社区产权制度改革,盘活社区闲置资产,发展和壮大社区集体经济。2014以来,全市已投入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引导资金573万元,撬动社会资金,帮助社区渡过经营关键期。目前,社区经济积累最多的每年可达700余万元。
定规矩 权清责明增强百姓获得感
制度是一切机制正常运行的保障。为此,毕节市出台了《推进社区减负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城市社区工作规则》,指导社区建立完善《居民会议制度》《居务公开制度》《居民公约》《居民自治章程》等为主体的制度体系,确保社区工作有章可循。
通过清理,毕节市城市社区保留依法履行职责事项14项(含管理集体土地财产),协助上级政府工作事项20项,社区创建达标项目9项,社区盖章证明7项,权清责明。
2017年,毕节市、区两级领导还建立挂帮社区工作制度,市直部门108家单位对城市31个社区结对帮扶,用本单位在社区内闲置公产支持社区解决办公用房等急难问题。全市各级通过挂帮,为社区解决10处约3000平方米办公用房,帮助社区解决300余万元资金,协调解决216件实事,社区居民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链接:贵州省民政系统创新项目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