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评价各地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2017年12月,国家首次发布了各省(区、市)的绿色发展指数,重庆以81.67的绿色发展指数得分,进入全国前五,分项中的生态保护指数,重庆更是取得了全国第一的好成绩。这是我市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的硕果。
实施退耕还林,让坡耕地披上绿装
重庆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存在大量坡耕地,其保水能力差,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市加快生态修复的“拦路虎”。
为此,我市通过持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一方面加强原有退耕还林地的管理和补植补造,另一方面,加大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力度,并坚持增绿增收并行,大力发展经济林,既绿了山川又富了民。
近日天气渐冷,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不少村民仍在忙着栽种核桃树,挖土、栽树、浇水,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巫溪县林业局负责人说,巫溪山高坡陡,人地矛盾突出。当地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引导农户栽种核桃,由于平衡了增绿与增收的关系,农户积极性非常高,效果也非常好。仅在中梁乡,就栽种核桃1.5万亩。
村民黄先贵给重庆日报记者算了笔账,他家的两亩核桃树,五年就能进入盛产期,一亩核桃树可产核桃4000斤,按每斤10元计算,毛收入可达4万元
初步统计,近年来,我市累计实施坡耕地退耕还林964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5.4%。大规模退耕还林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据生态效益监测显示,2016年以来,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共实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和固碳释氧等生态效益服务价值超过2200亿元,年涵养水源总量达46亿立方米,年固土总物质量达1.5亿吨,对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设长江防护林,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我市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的重中之重。
为加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我市先后实施了“长防林”工程、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项目。这些工程的实施,让长江两岸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没想到在船上也能看到这样的风景。”元旦期间,来自内蒙古的游客刘世云与家人一道,乘船前往云阳张飞庙游玩,沿途长江两岸绿中有红的百米森林景观带,让他很诧异。
“这是我们加强森林‘经营’、提质增效所取得的成效。”云阳县林业局一负责人介绍,这段长江岸线过去虽然栽种了些树木,但以低矮的柏木小苗及经济林为主,从船上望去,山上裸露的黄土就像是衣服打了补丁一样,十分难看。
为进一步提升长江两岸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效果,云阳县依托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项目,对这一段岸线重新进行了补植补造和抚育改造,大面积栽种了绿竹等常绿植物,还见缝插绿混栽了重阳木、银杏、天竺桂等绿化壮苗,形成一条红绿相间的景观带。
改变的不只是云阳。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改善长江两岸生态环境,累计完成营造林334万亩,基本实现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形成滨江景观林带、中山产业林带、高山防护林带的“三带”格局,使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50.2%。
推进石漠化治理,让绿色在沙土中生根发芽
重庆是全国8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推进石漠化治理,是我市加快生态修复绕不过的坎。
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兴隆坳村的皂荚科技示范园,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以推广皂荚栽培技术为主的皂荚科技示范园。皂荚在这里的从无到有,其实是源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成效。
“以前,这里的土地沙化严重,有些地方甚至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头。”梅江镇一负责人说,由于处在岩溶地区,土地保水能力较差,使得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加上这些地区栽种普通树木难以存活,更是加剧了土地的石漠化进程。
为此,秀山县一方面完善当地的蓄水、道路等设施,另一方面引进皂荚树进行栽种试验,最终实现了皂荚树在石漠化地区的成功栽种,并逐渐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了种植、加工一条龙产业。
如今,放眼望去,原本乱石成堆的坡地上,已是成片的皂荚树。这些皂荚树不仅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还发挥着固土蓄水的功效。
据统计,我市已先后在17个区县开展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采取了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坡改梯以及配套的蓄水池、沉沙池建设等多项措施,累计封山育林136万亩,人工造林47万亩,水土流失、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得到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