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8日,铜陵市枞阳县光伏扶贫工程最后9座电站并网发电,标志着该县65个贫困村、10000户贫困户、总装机43.55兆瓦的光伏扶贫工程投入运行。 (资料图片)通讯员 过仕宁 摄
“2017年全都种上了萝卜,萝卜还没长出来,村里就提前给我家支付了400元的定金。 ”近日,宿松县二郎镇三冲村脱贫户郑家香在地里采萝卜时高兴地说。
岁末年初,三冲村几乎成了萝卜的世界,地里长的是萝卜,村民家门口晒的是萝卜丝……这里与湖北黄梅县接壤,是宿松县最偏远的村之一。过去,虽然当地萝卜产量高、味道好,但品牌效应不明显。脱贫攻坚的春风吹醒了落后的小山村。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三冲村以村级集体企业的名义注册了“南北冲萝卜”商标,成立了宿松县脆又甜萝卜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了69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帮助贫困户流转土地、配种、技术指导和销售,为贫困户解决了萝卜“出路”的难题。今年,全村已发展萝卜种植户200余户,萝卜种植面积达到400多亩。
两年前,郑家香还是一个贫困户,正是靠萝卜产业树立了信心,住上了楼房,光荣地成了脱贫户。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铁抓手”,是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全力推进产业扶贫,特色种养、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产业扶贫加速发展。
“并网4天,一查电表,发电量近13万度。 ”回忆起金寨县1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投产的情况,电站工作人员沈孝洋仍然历历在目。
“10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量可达1亿度,按照每度0.98元的价格来算,年产值将近1亿元。 ”在金寨县发改委副主任杨竣生看来,这个产值可以为4000户贫困户带来一份稳定而可持续的收益,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左右,一直到脱贫。
早开工、早并网,我省抢抓国家电价补贴调整政策机遇,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如期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并实现并网发电。截至去年10月底,全省已建成村级光伏电站2967个、户用光伏电站18.3万户,并网发电光伏扶贫工程项目装机规模为131.84万千瓦,位居全国前列。
大别山地区和皖北地区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霍山县磨子潭镇堆谷山村,原本是偏远落后的贫困村,自大别山主峰景区龙井峡开放后,当地焕然一新:农事体验、峡谷探险、民俗文化等乡村旅游项目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去年5月,该村成立了堆谷山乡村旅游扶贫协会,农家乐现已发展到60家,直接或间接带动108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达到4000元以上。
堆谷山村只是一个缩影。全省33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已有132个完成或基本完成乡村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7.8万贫困人口通过乡村旅游扶贫实现增收。
去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李娟,如今成为贫困户“触网”生财的榜样。
“是互联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做电商让我找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李娟在网上销售水果一年多来,挣了5万多块钱,不仅解决了自家卖水果难题,还帮助附近贫困户销售酥梨8万余斤,并成立了砀山县娟秀电商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品牌,用自强自立铺就了自己的脱贫之路。
脱贫攻坚以来,砀山电商呈现“井喷式”发展,电商企业984家,网点、微店超过1.5万家,10万余人从事电商及相关产业。同时,该县电商扶贫已初现成效,两年来已带动1.26万户、2.51万人摆脱贫困。如今,砀山利用自己的水果优势,搭上了互联网快车。
目前,全省新建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9510个,乡镇、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20631个,培训电商管理人员25349人、电商从业人员15万人。 2921个贫困村通过资产收益扶贫实现村均增收8.6万元,带动91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942元。
去年全年,全省发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264.3万个,惠及161.1万贫困户,户均项目1.6个,到户产业项目覆盖率由去年的18.5%提高到89.17%;发展到村产业扶贫项目1.6万个,村均项目5.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产业扶贫项目全覆盖。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负责人靳贞来介绍,跟往年相比,2017年我省全面总结推广园区带动、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种养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主种养的“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产业扶贫覆盖面明显扩大,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
记者手记
精准定位,做强产业
产业扶贫是“造血”工程,是可持续的脱贫路径。没有产业带动,难以有效脱贫;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巩固脱贫。精准定位,因户施策,贫困人口受益,产业扶贫才能算扶到“根”上。
产业扶贫要“脚踏实地”。驻村工作队以及各级帮扶干部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深度市场调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户参与的原则,找准产业与脱贫增收的结合点,早日使贫困人口脱贫。
做活做强产业,配套措施要到位。破解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基础设施上舍得投入,在技能培养上深耕细作,在龙头带动上做足文章,力争形成市场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夏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