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北制药集团在脑复康生产线上应用沈阳化工大学吴剑华教授团队开发的静态混合反应技术,成功解决了氨尾气泄漏污染问题,并攻克了氯霉素、黄连素等多个药品生产的技术难题,企业生产装备和工艺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初步统计,吴剑华教授团队的技术成果去年共为企业增加产值近5000万元。
无独有偶,由东北大学易红亮团队开发的超高强韧钢新钢种,在本溪钢铁集团实现规模化批量生产,并应用于北京新能源汽车公司纯电动两座车侧防撞区,在全球首次实现超高强度兼备优良韧性并减重的技术突破。追根溯源,这些成果的原动力,都来自于我省不断探索与深化的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面向产业需求,我省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提高人才和科技供给质量与水平,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近五年来,我省高校共培养了140.8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500项、攻克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百余项、完成重大技改课题2000项。2017年,全省普通高校共转化科技成果2799项,转化金额8.42亿元,其中,省属本科高校转化成果1799项,省内转化1401项,省内转化率77.9%。
我省高校数量众多,学科门类齐全,但高端引领不足,应用转化薄弱。省教育厅立足振兴发展,提出走“学术卓越、辽宁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内涵发展道路,优化结构布局。
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我省确定了22所“全国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同时,调整重点建设学科布局,将原28所省属高校的77个一流特色学科整合为20所院校的43个一流建设学科;将2所部属高校中的22个振兴急需的基础学科和优势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补齐高端引领不足的短板。在这65个一流学科中,有37个学科属于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轻纺建材等工业产业振兴急需的基础学科和主干学科,占全省一流学科比重的57%。
与此同时,我省制定了转型试点高校及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统筹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补齐应用研究薄弱的短板。目前,已有21所本科高校和893个专业开展向应用型转变试点改革,分别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3%和专业布点总数的38%,通过转型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为全面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我省通过专业综合评价和专业预警机制动态调整专业设置。2012年以来,连续对有三届及以上毕业生的专业点开展综合评价,累计限招、停招、撤销不适应社会需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点(方向)476个;面向三次产业人才需求,共增设紧密服务振兴发展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本科专业142个;撤销重复设置严重、就业率过低的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本科专业33个;停招培养质量过低的本科专业162个。
为契合振兴发展对人才、科技的迫切需求,我省还开展校企联盟建设,推动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在招生就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环节,探索校企间深层次合作,全方位推进协同育人。近年来,我省共组建了54个校企联盟,参与联盟高校160所,参与企业2737家,实现了校企联盟对辽宁主导产业的全覆盖。目前,我省已建立76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226个订单定制培养试点专业、291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去年初,沈阳工业大学牵头成立“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联盟由57家企业和39家高中等学校组成,成立以来,先后与广东省科学院、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100余人。
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一方面落实高校“放管服”改革,在编制和岗位设置、人员招聘、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断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一方面制定高校绩效管理办法,将向应用型转变、校企协同育人、订单定制定向培养、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振兴密切相关的工作,列入考核指标并加大权重,建立差异化拨款机制,通过绩效杠杆引导高校加速特色发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