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四川 » 正文

全球报道:话题|我们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仪式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07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关于特殊日子的“仪式感”,讨论的话题似乎从来不会过时——尤其是每逢节假日、生日等重要日子的节点时。上周刚刚翻过新的一年,朋友圈里除了晒18岁照片,也有不少人发出自己盛装打扮外出派对,或是邀请好友来
原标题:我们的生活,到底需不需要仪式感?

关于特殊日子的“仪式感”,讨论的话题似乎从来不会过时——尤其是每逢节假日、生日等重要日子的节点时。上周刚刚翻过新的一年,朋友圈里除了晒18岁照片,也有不少人发出自己盛装打扮外出派对,或是邀请好友来家里欢聚的图片。

与此同时,也有另外一些不那么在意仪式感的朋友,表示折腾这些太累了、平时已经够累了,只想懒散地借着放假之机,在家摊平了赖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一大家子的聚会,我的加油站

年轻的时候,我也和很多人一样,是不稀罕什么仪式感的,甚至有点反感,觉得矫情、做作,“生活又不是演戏,整那么多花样做啥子”。

但随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责任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忙完单位忙家里,日子过得沉沉又甸甸——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需要点小小的仪式感,让自己稍微喘口气,以便继续奋力挣扎。

我最喜欢的仪式感,就是节日里的家族聚会。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愿意走亲戚,嫌烦。但我每次和家里的亲人聚在一起,就特别感动,而我也看得出来,在座的每一个人,也都和我一样,有点掩藏不住的兴奋。

节日加上家族聚会,肯定都会喝上几杯。只要把酒杯一端起,大家的话匣子就自动打开了,平时在家族微信圈里从来不开腔的男人们也开始争先恐后地回忆往事,小时候在座大部分都参与了的一些事情又再度被翻了出来,虽然这些事这么多年来已经被翻出来了无数次,但奇怪的是,每讲一次,仍会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动,而感动的结果就是,在座的当事人总会主动把自己的酒掺满,恶狠狠地来一句:“妈哟不知不觉我们都老了。来,兄弟们,干!”所有的豪情和珍惜便随着脖子一仰,被一股脑儿吞进了肚子里。

然后就是摆各自单位的趣事,周围朋友的境遇,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不顺心的际遇,大家就你一言我一句地开解的开解、建议的建议。那种真诚,真的只有在血亲之间才能够体会得到。

饭毕,喝茶的喝茶,打麻将的打麻将,我们这些妯娌,就找个角落,窝在一起摆点私房龙门阵:最近和老公怎么样了啊,又被哪件事气到了啊,娃儿听不听话成绩如何啊,都可以摆。年长点的嫂子或姐姐就会指出你哪里做得不好,应该怎么处理。毕竟都是走过岁月的人,说的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和道理,特别朴实,特别在理,很能让人听进去。

比如刚刚过去的元旦,我嫂子就告诉我:对娃儿不能逼得太紧,要允许她有时间干点自己的事,就算是催她,也要换个口气,让她听到的是商量的语气,但达到的却是督促的目的。“该表扬的还是要表扬,不能觉得这是她应当做到的事,毕竟才十多岁的娃儿,要多鼓励。不能因为你们的焦虑,把娃儿的优点都忽视了”。

你说,如果不是跟你特别亲的人,谁会给你说这样的话!

每次分别的时候,大家都站在酒楼门口依依不舍。是啊,无论我们平时再怎么疏于联系,但只要坐到一起,我们就是比任何人都多一些共同话题,那些其他地方不好说的话,不能丢的脸,这儿统统都没关系。

真的,这样的家庭聚会,于我而言,就是一个加油站——在生活的路上跑久了没劲了,进去加个油,继续前行。(贺和)

喜欢那种努力过日子的氛围

来美国5年了,我从一个不太在乎仪式感的人,终于渐渐变成了一个被仪式感征服的人。

跟着老公出国之前,我就觉得美国人普遍很重视逢年过节的各种“套路”,什么圣帕特里克日的绿色元素(这个节日是从爱尔兰传过来的)、复活节的彩蛋、万圣节的南瓜、圣诞节的雪杉、装饰、礼物以及各种。

当时心中暗想,我才不管,他们过他们的,我才懒得凑这个热闹。

然而来了之后,我却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感染我的,是邻居们和所有小镇居民们,那股努力过日子的认真劲儿。和在国内住公寓楼、一扇门足以隔开所有日常不同,在这个位于美国中部的小城里,大家都住在一栋栋彼此相望的房子里,360度无死角,从前屋的走廊到后院的花草都展示无遗。

加上人口稀少,自然而然就会有一种“大家都如何、我也不能落后”的动力。

首先就是种花种草,这边的人都钟情园艺,再小的镇子都有不止一家专门卖各种园艺工具、花土花肥的商店,我也跟着忙活,不知不觉入了坑,连带着让我老妈都发展出一门业余爱好。

去年秋天,院里那株枫树红了,一片片殷红的叶子仿佛浸透了葡萄酒,在午后的阳光下,美得像一首诗。我们把桌椅搬到树下,连续两个周末邀请朋友过来赏枫、喝茶。

到了2017年圣诞节前夕,整个小镇更是沉浸在一片浓浓的节日氛围里,每家每户都不甘落后,用彩灯把门口装饰得美美的。

圣诞节前那一个月,各种与节日有关的活动也是花样翻新,闺女学校的、当地华人社团的、老公公司的……还有本地商家企业或各种机构搞的。

印象最深的是去参观一场姜饼屋设计大赛,真的没想到一个姜饼屋还能设计出那么多花样:金字塔内造型、埃菲尔铁塔造型……还有农场主题的,谷仓、马车、最厉害的是一头牛,牛背上的厚毛都做得栩栩如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圣诞节前一周,我们在集市上精心挑选了圣诞树,全家一起动手布置。买礼物、写卡片,闺女还给圣诞老人在厨房里准备了小点心(她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知道圣诞老人是童话),当然,被她爸给吃了。

圣诞节早上起来,我从烤箱里拿出南瓜派,闺女兴高采烈从楼上下来,光着小脚丫坐在地板上开始拆礼物,幸福得冒泡泡。那一刻我觉得:让生活感觉美好,真的离不开仪式感。(阿吉)

仪式感意味着很多很多家务活

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有关仪式感的东西,第一反应就是觉得累。

我自认为不是个懒人,甚至可以说还算勤快,但对于所有那些敢于邀请朋友来家吃饭聚会、给孩子开生日派对、逢年过节大扫除+装饰房间的人,都既佩服又无力模仿。

仪式感是个可大可小的形式。我有个好朋友,曾经在一个跨国公司上班,经常出差,当时他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租房住,每次出差时,他都会把自己的刷牙水杯倒扣在浴室一个角落。

“这也是我的一种小小仪式感”,他说。“当时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多年之后有了自己的家,我才意识到:在那个初来乍到的大都市里,在那套合租的公寓里,我没有归属感,所以用这种自创的仪式感,提醒自己。”

但我和他都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充满仪式感”,一个小小动作是不够的。你付出的心力越多,这种感觉才越强烈。要不然,当年北京奥运会惊艳全球,不就是因为开幕式的无比壮观绚烂吗?

回到我开头举的例子,以我的性格和能力,确实是无法驾驭的。嗯,可能也因为我本来不爱做饭吧。然而遇上过节、邀请朋友来家这种场合,不做饭,哪里来的氛围呢?叫外卖绝对不属于仪式感。

但只要一想到买菜、回来收拾净菜、拿出锅碗瓢盆,切菜烹饪,装盘,吃喝,再一一收拾洗净,我都想马上发高烧……

回想小时候过年,虽然我家不在乡下,但小城的气氛远比现在我住的城市浓厚许多。尤其是每年除夕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让人敬畏。可是过年前那些日子,我心情并不好,因为家里要大扫除,这算是非常标准的一种仪式感了,但那工作量啊……尤其是擦窗子!

父母那辈人确实是比我们吃苦耐劳100倍,光是想想当年每家的主妇们为了过年而采买的年货、做出一道又一道压根吃不下的菜,我都由衷敬佩。

写到这里,我似乎也分析出了自己惧怕仪式感的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家庭中的仪式感,尤其是那些与重要节日挂钩的仪式感,都与大量的家务活挂钩。为了让仪式感圆满,这些家务活还不能找小时工来做,因为“自己动手”也是仪式感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我最怕的做饭。

这方面,我们年轻人虽然经常笑话老一辈的审美,但在不惧麻烦、努力营造仪式感这方面,我在2018年会试着更积极地向爸妈学习。(Cice)

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弥足珍贵

2017年最后一天,我翻出2016年12月31日自己发的朋友圈。

那天我发了一张搞笑的对比图,上半部分是一群年轻男女高举着酒杯狂欢,配文“我朋友们的跨年夜”,下半部分是一只躺在被窝里的沙皮狗,狗脑袋上还戴了顶睡帽,配文“我的跨年夜”。

我把这张图保存下来,转发,配文:“今年我还是这么过的。”

不是没有邀约,只是,我觉得这一年工作和生活都太累了。难得放3天假,我恨不得睡上5天才好。我曾经在朋友圈发过一条“睡觉能治百病,休假可以救命”的感慨,留言数量创个人记录。

看着朋友们今年继续晒出在温泉酒店泡池子、在太古里吃大餐的图,我毫无感觉。反而是有一个朋友发了一张自己插了一小瓶腊梅花、旁边放一摞书的图片,让我很赞赏。

热闹和复杂就是仪式感吗?特定的节日里大张旗鼓折腾一番就是仪式感吗?

我想没有这种定义吧,我最喜欢的作家克鲁亚克说:“要知道生命是神圣的,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弥足珍贵。”

从这个角度来看仪式感,那么生命中每一个你心有所动的时刻,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仪式感,我觉得这比一窝蜂去凑热闹更重要。就好比《分手快乐》中的那句歌词“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一样,每一个日子都独一无二,被年、月、日这三条坐标界定了位置。

我至今难忘当年读高三时,有一天早上在操场开大会时,教导主任说,“你们再也不会有第二个1999年4月7日”,是的,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日子,虽然它不是什么重大节日,但对于操场上那群向往着大学生活的高中生们来说,那就是他们的仪式感。

摁灭手机,合上昨晚熬夜啃完的小说,我趴在枕头上沉沉睡去,睡到半夜,窗外,似乎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像是放焰火的声音。那本书、那声音、沉沉的夜和床头的电子钟组成的画面,对于我而言,可能比那些需要费力操办的仪式感,更让我愿意记住和回味。(莫西)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