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瑶海区板桥社区居民老许身患残疾,家中下有年幼的女儿、上有年迈的母亲,生活一度十分困难。不过,最近老许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社区社会事务协理员沈茜了解到老许的困难后,主动联系为其办理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又帮助申报低保。老许一家一个月可领一千多元救助金,生活负担减轻了不少。
在去年初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为重点的社会救助制度”。一年来,报告中的这句话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我省加快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低保到特困人员供养,从医疗救助到临时救助,各项救助制度持续完善,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网的网底更加坚实。老许一家生活的改善,正是生动注脚。
因病支出型贫困居民,全部被纳入低保范围。去年,我省专门出台指导意见,建立起严格、规范、透明的因病支出型贫困居民获得和退出低保的标准、程序、核查办法。政策执行以来,全省新增因病支出型贫困低保对象22.94万余人。省民政厅等5部门还出台医疗救助与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就各地资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落实大病保险倾斜性支付政策,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作出明细规定。去年1月至11月,我省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28元和3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15%;补助水平分别为419元和25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28%;支出低保金64.6亿元,158.8万城乡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五保对象等特困人员的生活,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内容。我省有特困人员43.5万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1813所。去年以来,结合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我省出台多项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管理运行规定,从日常护理、特殊护理、心理和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作出细致安排,供养机构服务水平不高的短板加快补齐。去年1月至11月,全省集中和分散特困供养标准分别达到632元/月和494元/月,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13%。
以“救急难”为目标的临时救助制度更加高效。去年以来,我省建立困难群众主动发现综合施策托底救助机制,健全综合救助制度,畅通救助渠道,落实资金保障,进一步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简化救助审核,全面落实“先行救助”“分级审批”“转介服务”等规定,确保应救尽救,临时救助可及性和时效性增强。去年1月至11月,全省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5亿元,救助9万余人次,同比分别增长5%和4%,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群众得到及时救助,获得感明显增强。“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安全网越织越密,会有更多好政策出台,让老许这样的困难群众生活得更好。 ”长期从事救助工作的合肥市瑶海区板桥社区社会事务协理员沈茜说。
·记者手记·
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困难群众生活得怎样,始终是党和政府最记挂的事。随着民生投入持续增加,社会救助愈发“给力”,低保对象、五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经济在增长,社会在进步,社会救助的水平也应持续提升。一方面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救助机制。要健全“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变“坐等申请”为“主动救助”,对群众遭遇的临时性、突发性困难迅速作出反应,解决困难群众燃眉之急。社会救助的内容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多方面,涉及多个部门,要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让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更好更快地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