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去年以来,我市的创新平台进一步夯实,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抓手,全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全市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圆满完成了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验收,知识产权工作领跑全省,研发平台建设进步明显。
今后,我市将重点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按照“合理布局、有序开发、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创新平台。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将南昌建设成人才聚集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构建“引力场”,积极营造崇尚创新、敢于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构建创新创业的强大“磁场效应”。
【奋发有为“亮成绩”】
共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9家
我市共有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9家,占全省81.82%;省级众创空间32家,占全省41.56%。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三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顺利实施“洪城海鸥”海外人才引进计划。
2017年5月,“中国南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成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功摘得这一“国字号”招牌,我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对各类人才的聚集和虹吸效应逐步显现。
服务人才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对入驻南昌工业园区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创业的,提供100至3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3年内免租金;对来南昌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其最高400万元启动资金资助;针对达到国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的项目负责人,由市政府聘为“洪城特聘专家”,奖励每人30万元……
南昌正不断优化政策、创造环境,为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搭建平台,不仅求贤若渴地引进人才,更加注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始终坚持真情实意服务人才。
【奋勇争先“路线图”】
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持续完善“1+N”科技政策体系,出台《南昌市关于深化市级科技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科学规范符合实际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栽好“梧桐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创新平台就是集聚创新要素的“梧桐树”。我市将重点打造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特色产业研发平台,培育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高水平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中心、南昌国家大学科技城和中国(南昌)人才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和创业团队,支持和鼓励国内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昌设立分校或分院,组建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产学研结合的研发基地。加强与兄弟市的高新区对接合作,力争早日联合获批“1+4”环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广植“人才林”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引导和推动人才资源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配置,努力将南昌建设成人才聚集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千方百计引人才,着力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因地制宜育人才,大力培养一批具备国际化眼光、市场化意识、职业化素养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大力培养一批爱岗敬业、技能精湛、富于创新的“洪城工匠”“技能大师”,大力培养一批致富本领高、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优化环境留人才,加强住房、子女教育、出入境、户籍等政策配套,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和人才竞争力位居中部省会城市前列。
构建“引力场”
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宣传创新模范典型,积极营造崇尚创新、敢于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构建创新创业的强大“磁场效应”。强化机制保障,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为企业搭建“科技管家”式的创新服务综合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实现科学研究、落地转化、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接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纳米”。
【短评】
让创新创业成为发展新引擎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 英雄城南昌已然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遍布在豫章大地上的创新创业者们,正在用他们的激情和实干去创造闪光的成绩。把“双创”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有机结合,减少制度壁垒和人为藩篱,让“双创”进一步释放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流动和公平正义……我们有理由相信, 南昌的经济必将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创新创业氛围中顺利实现转型升级。(记者 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