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到,先闻人声鼎沸,刚绕过一个墙角,只见一条几米宽的巷子里,摩肩接踵的男女老少,蜂拥在各个琳琅满目的铺子前“打拥堂”,自顾自地讨价还价。
一个热闹无比的农村集市,就这样赫然间映入了眼帘。
“你们‘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刚好遇到一个‘赶场天’。”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太和土家族乡金子村,53岁的村支部书记易礼敬对这一切早已司空见惯,冬日虽寒,可脸上满意的笑意一丝不减。
近年来,重庆奉节县稳步在所有村级基层构筑起村委会、理事会、监委会“三会”自治体系,一切让百姓“当家”,凡事“共议”’,互为‘把脉’,给广大乡镇送去了新动力,带来了新气象。
太和场镇之“和”,源于自治有“方”。
在“三会”自治制度的推动下,奉节县大窝村规划的“乡村旅游采摘度假区”已经初具规模。
基层人手“吃紧”,到群众中找“帮手”
早上8点,从奉节县城驱车,一路爬坡上山,两个半小时才抵太和乡政府院落,再前行,只需10分钟,便可从重庆境内跨入湖北恩施板桥镇。
在土生土长的易礼敬记忆中,这个“一脚踏两省”的边陲乡镇,一度社会治安复杂。尤其是2004年全县乡镇建制调整,原太和、金子两乡合并成太和乡,政府驻地确定在太和场镇后,引发了原金子乡政府驻地朝阳场镇居民的“强烈不满”, 一度上访激烈。
实际上,当时的朝阳场镇确有软肋,虽号称“场镇”,却只有居民近20户100余人,特别是没有“兴场”,明显缺乏“底气”。而太和场镇作为一个边贸集镇却名副其实,人气旺盛。
“但朝阳场镇居民始终不服气。”易礼敬说,后来实施高山生态搬迁,让大量人口聚居到朝阳场镇,给这里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赶场”日渐兴起后,“一乡两集镇”的场面从此出现。
斗转星移,转眼几年过去,两个场镇“平分秋色”的局面并没有形成,相反,当初折腾厉害的朝阳场镇在扩容过程中,街道尘土飞扬、垃圾遍地,逢场天还不时上演摊位争夺战,商家经营惨淡。
分析问题,大家都清楚,管理跟不上是主要原因,可村支“两委”就那么四五个人,“鞭长莫及”,完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几经思考后,2008年,奉节县委县政府决定拿这里“开刀”,给出的药方是:主动借助“群众力量”,在朝阳场镇“试水”成立一个理事会,通过邻里公开推荐的方式,选举当地德高望重的人出任理事,帮忙“打理”市场,实现“百姓的事百姓管”。
找到这些“好帮手”后,朝阳场镇上情况立马有了好转。以前的环卫工,每月都靠挨家挨户上门“自收自支”垃圾清扫费过日子,尽管每户每月只缴20元,还是有少许人赖账,忍气吞声的工人,动不动两手一甩就闹“罢工”,成了朝阳场镇“乱”的一大隐疾。
“怎么办?”
“要不我统一上门收缴卫生路灯费,然后大家再以工资‘每月一结’的形式聘专人清扫。”在第一个公开议题上,时任村党支部委员的陈恂主动站出来挑重担。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年轻有为的陈恂,平日里和众乡亲来往亲近,深得大家喜爱,现场,所有理事一致同意这个方案。之后,他披星戴月,每到节点就按时登门造访各户收费,通过理事会讨论新聘的环卫工再不愁工资“打水漂”,手脚也就麻利了,场镇很快焕然一新,获得不少人交口称赞。
但没过多久,又有部分村民凑在一起蜚短流长,议论说村委会和理事会是“一家人”,操作是他们,监督也是他们,存在卫生路灯费收支不透明等问题。
这让朝阳场镇所有理事会成员和村干部有苦说不出,最后贴出详细的经费公示,才堵住了悠悠众口。
“如果再成立一个监委会,对每一项决策进行全程监督,流言蜚语不就不攻自破了么?”在一次共商会议上,这个提议得到大家一直认可,并很快付诸行动。
为确保有序运转,金子村制定了有关朝阳场镇“三会”运转机制:理事会决定事项,必须报村支两委通过;村支两委重大事项,同样提交理事会征求意见;监委会对理事会和村支两委决定事项都有权监督。
变“管百姓”为“百姓管”后,“三会”里的群众代表个个有了“当家人”的感觉,干劲十足,让朝阳场镇面貌焕然一新。
在奉节县各村社,按时对各种收支明细进行公示,已经成了种常态。
以真心换民心,做事“有标尺”接地气
近几年的奉节县民调显示,太和乡群众安全感指数“居高不下”,总能位列前茅。眼见这个以前的“问题乡”人气渐“旺”,士气渐“涨”,周边乡镇纷纷感受到了“危机”。
顺势而为。2016年8月,见时机成熟,奉节决定在全县稳步推广“太和模式”。
为了有章可循,在充分吸纳群众意见后,当地以“解剖麻雀”的思路,制定了包括“三会”规则在内的“三规范一明确一严格”试点方案,规范工作内容、规范工作流程、规范工作形式,明确工作目标,严格工作考核。
2017年3月,奉节县委正式出台《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将这一年确定为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年,要求全县各部门、乡镇、村社严格按照党务、政务、服务、财务工作和村务公开5个方面28项内容,对标打表,层层落实,把“三会”制度推向纵深。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奉节县相关负责人说,“保证做事‘有标尺’,自然能事半功倍。”
通过近两年规范建设,奉节县“三会”自治制度在幅员面积40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村级“全覆盖”,真正做到了群众疑问有“道”可诉,干部做事有“理”可讲。
冬日踏歌行,无意扰邻家。
距离太和乡约一个小时车程的青龙镇大窝村,是记者临时决定前往的地方,一进入村委会驻地,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错落有致的民居点缀在乡间,街道干净整洁像是不染尘埃。
在村主任文峰带领下,步入村委会大楼,通道处有关“三会”各组织的制度和职责,在右手边几乎整面墙壁上写得一目了然,好像是一个“指路牌”,让前来办事的乡亲村民一脚踏入,就能直接“找对门”和“找准人”。
“听说这些人都不拿工资,平时会不会只是走走过程,装装样子?”聊到理事会和监委会,记者开门见山。
“常言‘事在人为’,关键还是要‘用对人’。”文峰说,村里主要选择素质过硬的老党员、老干部和老族长入会,他们有奉献精神,做事也能够“接地气”。
为了避免人浮于事,村委会在择人、用人上,有一套严格标准:先由村民自行推荐,然后再公开选举,最后还要张榜公示,自己的“代言人”完全村民说了算。
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奉节县390个行政村(社区),民主推选出理事会成员4306名、监委会成员1271人,群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异常高涨。
2016年底,大窝社区搞乡村旅游要修一条5公里长的泥结石路,名为大山路,路基整理投资预算在50万元。按照规划,路面只有4.5米宽,村民担心今后游客多了,不能满足需求。监委会成员主动请缨全程监督,节约下来15万元,大家一合计,直接把这部分“抠”出来的钱,用在了路面加宽上,使路面宽度达到了6米,标准全面提高,途经的农户个个乐开怀。
“修建这条路占用了6户人家的部分院坝或者圈舍,但没有一个提出要补偿款的。”“在修建标准化水厂时需要占用居民谭波的1亩多责任田,业主未提一分钱。”……文峰说,这样的案例,在大窝社区枚不胜举。
张贴在墙上的“监委会”职责,让办事的人一目了然。
好钢用在刀刃上,“ 回报”群众换得齐欢颜
开展“三会”自治后,各村支“两委”屈指可数的几个人,不再被平日里的琐事所羁绊,做事不“憋屈”,干事有底气,得以抽出身放手而为。
大窝村以前的主业是矿产,硫磺烟熏十分尴尬,前些年在执行“煤矿关停”时,导致很多人失业,以前的村干部整天忙着“灭火”,根本无暇顾及生产和发展,最终吃力不讨好,还结下不少怨气。
一顺百顺,今非昔比。现在,文峰一门心思扑在了“精准扶贫”上,把“力气用在节骨眼”。近两年,村里结合自身优势实施了“生态兴村”战略,通过“公司+农户+居委会”的合作模式,全村正在实现“矿区变景区、资金变股金、居民变股东”的蜕变。
大山路就是村里规划“乡村旅游采摘度假区”时修建的一条景观大道,始于村委会不远处的一个半山腰。午后阳光挥洒,从这里极目远眺,一条夯实好的碎石马路在田间地头斗折蛇行,徒步前行,沿途各种石榴树、李子树相伴左右,小桥流水处,鱼肥雀跃,一片相映成趣。
“我们每亩土地折算3000元的入股股金,今后产品还能由公司高于市场价统一销售。”文峰告诉记者,这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共800亩左右,栽植主要是软籽石榴,目前成活率在95%以上。
无土地的下岗职工、煤矿转型业主等,则可以每股3万元为基本股入股公司,足不出就圆了老板梦。
村里刚组建不久的公司,同样意气风发。目前已建设完工的望月湖需占地50亩,涉及群众22户,农户以土地入股,没有产生任何土地费用。企业手里流动资金多了,就可“轻装上阵”抢拼市场。
阳光和煦,严冬送暖。下午4时许,离开大窝村时心起波澜,当地一位村干部的话一直萦绕在耳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放心让群众‘当帮手’,干部抓发展才能‘腾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