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苦于不知道如何发展生产,两个女儿读书的费用无着落,日子过得很艰难,对未来生活没信心。自从得到村委和市区干部真情帮扶后,我们家收入增加了,还住进了新房。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这是南宁市青秀区伶俐镇望齐村望齐坡黄大茂的肺腑之言。
黄大茂一家以前居住在60平方米的危房里,人均年纯收入不足3100元,是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2月,第一书记石桂明驻村后,多次来到他家宣讲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贫困家庭助学等政策,还与他共同商量如何发展脱贫产业,帮助申请到了危房改造和孩子的教育助学资金。石桂明指导他将22亩荒山地开垦出来,种上经过协调企业捐赠的2500棵油茶苗。将申请到的5万元小额金融贷款入股澳寒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级干部真心帮扶,激发了黄大茂劳动热情,当年年底全家就脱了贫。
“精准脱贫,不落一人”“扶贫先扶志,救贫不救懒”“勤劳可致富,扶贫来帮助;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在望齐村,随处都见这些让群众入脑入心的标语。而类似的标语,在我区的广大农村比比皆是。在全区5000个贫困村,扶贫工作者经常与群众座谈,讲党的扶贫政策,重点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的知晓率。
如今,我区很多贫困群众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激发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脱贫光荣”理念,大步走向小康之路。
为了让脱贫致富的群众感恩之情由“过耳”向“入心”深化,我区各地重点围绕“恩”从何来、“恩”在哪里、“恩”报何处几个主题,在公路沿线及广大农村地区书写、悬挂、张贴脱贫攻坚标语、横幅,利用村务公开栏、村广播等宣传载体展示脱贫攻坚成果,让群众做脱贫致富明白人。各地还依托镇村建立起QQ、微信群,以图片、文字、漫画等形式,定期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信息传入百姓心中,让百姓知恩图报。与此同时,电视和报纸上开设扶贫专栏,以新闻的眼光、鲜活的事例,宣传报道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进展情况、先进典型和事例。
比过去,看现在,憧憬未来,饮水思源、牢记党恩。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进村入户,邀请群众谈体会、谈感想,讲身边人,述身边事,进一步培养群众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贫困群众互相比收入、比幸福,谈未来、谈致富经验,发挥致富能人传帮带作用,把农民群众的思想行动引导到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上来,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让广大群众明白“恩”在何处。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我区各级党委组织宣讲团到帮扶点、到群众家里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把党的温暖及时送到群众手中。“知恩感恩报恩”已成为全区群众自发的心声、自主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记者 韦继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