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上午,剑河县岑松镇南高村钩藤育苗基地。两三米高的钩藤苗木,密密匝匝,枝叶交缠,簇拥着生长。“这是两年苗,50万株,待到开春,就移栽到山上。”冒着严寒查看钩藤苗木生长情况的剑河县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文升祥介绍。
1月3日下午,剑河县久仰镇摆伟村钩藤种植基地。冬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20余名苗族村民冒着严寒,头戴斗笠,身披雨衣,手持镰刀,动作娴熟地采摘钩藤,有说有笑,一派热火朝天。“1000亩钩藤,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够采摘完。”望着茂盛无比的钩藤种植基地,种植大户姜格报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月4日上午,剑河县钩藤收购加工和储存中心。工人在厂房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下货、上架、进烤房、出烤房、进库、选枝、打包……每一道程序都井然有序。“公司已形成收购、初加工、销售一体化。”剑河县金钩藤产业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三辉介绍。
三个画面能够在“同一时空”呈现,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折射出剑河县钩藤产业15年的探索和发展,如今已形成完整的集育苗、种植、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成为发展高效农业的硕果之一。
钩藤,剑河县传统中药材,境内野生钩藤年蕴藏量达3000吨。
得益于土壤、气候等条件,剑河钩藤品质好,药性含量高,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以市场为导向,剑河县自2003年开始将钩藤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要形成产业链,势必要进行前端、中端及后端的通盘布局。
规模化种植的首要任务就是产业化育苗,即前端打造。
“通过对钩藤种子采收、贮藏、播种前的处理、播种、炼苗,种苗移栽及栽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突破了钩藤种苗繁育技术难题,形成一套剑河钩藤漂浮育苗关键技术。”剑河县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王政梅介绍,相对于传统育苗来说,它具有育苗时间短、成本低、易管理、种苗长势均匀并健壮的优点,从而达到产业化快速培育高品质种苗的目的。
有育苗技术的支撑,每年可育种苗500万株以上。在育苗技术支撑下,剑河钩藤种植发展迅速,以年增万亩的速度大规模发展。如今,剑河钩藤种植面积达到11.8万亩。
中端则需关注管理问题。剑河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积极将剑河钩藤打造成品牌。通过努力,“剑河钩藤”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于大面积种植钩藤,还被确定为贵州省15个中药材基地建设县之一。
新的问题,随之而至。“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好,剑河钩藤质量好,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但由于剑河没有深加工企业,农户自种自销产品,没有市场话语权,好品无好价现象突出。”剑河县供销社主任杨庭远说,“2015年,经销商在剑河的收购钩藤鲜品价格一度跌到每斤2元。”
按照这一价格,钩藤鲜品的销售收入仅能满足采收钩藤的劳务费,严重打击了钩藤种植户的积极性。“许多农户不愿意再种植钩藤,甚至已种植的部分群众直接将钩藤毁掉,改种其他经济作物,剑河钩藤面临发展困境。”杨庭远说。
如何防止出现“药贱伤农”,降低市场风险?这是考验地方政府的预判及引导能力,也是做好后端即市场的关键。
2016年,剑河县实施“挽救行动”,打出一套组合拳,解决钩藤产业市场终端问题——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钩藤销售工作,下发《剑河县钩藤销售工作方案》,明确每年县财政预算500万元作为全县钩藤种植户价格保底收购资金;
由县供销社牵头,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成立“剑河县金钩藤产业供销合作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全县钩藤综合购销平台,通过公司运营,把钩藤销售价提上来,保障种植户切身利益,促进产业发展;
找准市场,在销售方面下功夫。通过寻找批发药商、医药企业、潜在的外贸销路,以及利用自身产量、质量优势囤积产品做市场。按照市场和商家需求进行加工销售,自己主导市场销路。
通过一系列举措,钩藤鲜品价格大幅提高,钩藤鲜品(鲜枝条)均价从去年每斤2.3元,提高到今年每斤5元。久仰镇久甲村贫困户李忠权种植钩藤30亩,收入11万多元。种植户得利,吃下定心丸,种植钩藤积极性回升。“价格这么好,明年打算多种点。”
同时,通过对钩藤进行加工,使得钩藤附加值增加不少,产品大受欢迎,销售门路更为广阔,产品不仅热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
2017年,全县钩藤种植面积11.8万亩,达产面积5.9万亩,年产量5000余吨,综合产值过亿元。约有1.5万农户5.4万人在发展钩藤产业种植,其中精准扶贫户2000户7000人。到2019年,全县将再新增钩藤种植面积6万亩,带动精准扶贫户5000户1.8万人实现产业脱贫。
“对钩藤价值的开发利用,仅仅是开始。”如今,剑河钩藤加工方面主要还只是初加工,如对钩藤进行选枝条、烘干、洗净、打包等。剑河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剑河县成立有钩藤研究所和钩藤提取行业重点实验室。下一步将与企业合作,深入研究钩藤深层次产品开发,如提取钩藤碱、异钩藤碱和钩藤冲剂等,同时进行钩藤主干和叶的研究应用。此外,还将做好民族药物的开发、生产与应用,建立区域性专业交易市场。(王远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