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底,全省水质优良比例为80.3%,同比上升4.2%。图为深圳河。 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摄
一直备受关注的跨界河流治理近日交出“年度成绩单”。记者17日从省人大环资委了解到,根据省环保厅等部门提交的报告,在省人大持续推动以及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去年以来,我省“四河”、“两河”流域部分断面污染指数显著下降,整体水质出现好转,治水取得阶段性成效。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实习生 梁忻怡 通讯员 任宣
全省优良水质超八成
根据省环保厅监测,2017年,“四河”流域广佛跨界河流流溪河、西南涌、佛山水道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36.9%、17.4%、26.7%,练江干流和小东江石碧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25.7%和6.2%,水质好转,小东江石碧断面水质达V类。“两河”流域龙岗河、坪山河主要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12.4%、1.9%。
去年以来,围绕主要支流及污染量较大的河涌,流域各市共对147条河道河涌实施综合整治。据了解,全省列入整治计划的黑臭水体共243个,截至去年底已有191个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工作,其中广州市35个、深圳市45个、佛山市6个黑臭水体已全部达到“初见成效、不黑不臭”要求。
截至2017年底,全省水质优良比例和劣V类断面比例分别为80.3%和8.5%,与去年同期相比,水质优良比例上升4.2%,劣V类比例下降1.4%。
在解决存量的同时,通过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我省处理增量污水的能力也稳步提升。据统计,去年全年新、改、扩建48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万吨/日。在污水配套管网建设方面,新建管网突破2100公里,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佛山等市管网建设均超额完成省下达年度任务。目前,全省“十二五”规划污水管网累计建成约1.75万公里,总体完成《广东省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中的1.4万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任务。
各地治水政策不断“加码”
为真实掌握重点跨界河流污染整治情况,近日,省人大常委会派出四个调研组分赴各地实地考察,记者随团调研发现,对于污水治理,流域各市呈现出政策“加码”的趋势。
小东江去年水质平均值达Ⅳ类标准,连续三年实现省下达的年度整治目标。在水质达标的背后,2017年以来,当地环保局约谈水质未达标河段区、县级市政府及相关镇(街道)负责人共36人,督促治水责任落实到位。
不少地市对治水实行“挂图作战”,倒逼机制形成强大的政策压力。佛山设立市委书记市长环境保护督查令制度,去年先后发出1份督查令、9份督办函、4份挂牌督办令。东莞去年召开六次治水工作会议,推动治污项目前期手续由超过半年缩短至3个月左右。惠州实施铁腕治污,对“两河”流域实行水污染型项目限批,每年环保否决率均在10%以上。
有些地市在跨界治污联动上实现了有益突破。茂名、湛江两地协同推进养殖污染治理,共同加快推动三丫江两市交界区域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目前已完成设备招标,预计今年3月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深圳东莞则重点加强对石马河、茅洲河流域交叉区域的监管执法力度。
一些地方还在治水方法上先行一步,创造了先进经验。广州在全国率先采用水质评价方法,每月定期发布包括广佛跨界16条河涌在内的重点整治河涌水质监测信息。深圳观澜河的人工湿地采用生态治污技术,通过湿地处理可使出水水质达到三类水,不仅可以直排观澜河,还能回用,创造出园林式的生态景观。
由“动脉”向“毛细血管”推进
虽然整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记者发现,部分河流水质改善未达到预期效果,一些河流重污染程度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特别是一些流经城区的跨界河流由于流域人口迅猛增加,污水处理能力跟不上。根据监测,淡水河惠州某些断面氨氮、总磷浓度不降反升,潼湖某断面总磷浓度甚至上升101%,未达到省下达目标。当地政府表示,这与中心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有关。目前,惠阳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落成后将有效解决该问题。随着处理能力的提升,今年年底前,惠州流域内所有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将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此外,完善截污管网的铺设依然任重道远。由于管网尚未实现全覆盖,去年东莞的污水处理厂进水氨氮浓度仍稍低于省下达指标。据介绍,今年东莞将继续加快管网建设,每个镇街至少建设10公里截污管网,流域内新增70公里截污管网。
随着治理逐步深入,跨界河流整治也由干流“动脉”向支流等“毛细血管”纵深推进。在广州白云区石井河,总长37.7公里的截污渠箱工程已完成36.75公里,由于沿途规划建设多个入流井、截流井、截污闸,该河干流污水在收集后将进入石井净水厂处理。记者见到,石井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已基本实现不黑不臭。
清洗“毛细血管”将成为各地下一步治水的工作重心。据介绍,今年东莞规定每个镇街至少完成一条内河涌整治工作。深圳宝安区将为区内66条河流量身定做“户口本”,建立全要素的河流档案,逐一制定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