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政方针,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和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国情农情、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和现代化建设规律,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精辟论述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甘肃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农业供给质量较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城镇化率仅为44.7%,75%的村是“空壳村”,乡村振兴任务异常艰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三农”工作,结合省情实际,着力构建优势产业、绿色生态和乡村治理体系,努力夯实陇原乡村振兴的经济、环境和组织基础。
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
甘肃86个县市区中有58个片区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56万,贫困发生率12.97%。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核心。甘肃自然条件多样,发展特色农业得天独厚,但草食畜、高原夏菜、优质林果、马铃薯、中医药、现代制种等特色产业没有做强做大,油橄榄、花椒、百合等地方特色小品种没有做精做优,最大制约是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缺乏有机衔接。针对产业缺资金,通过规范组建担保公司(县省按1∶1.5出资)等办法,引导设立了1000亿元特色产业发展工程专项贷款,由省财政和金融机构等发起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针对产业链条短,到2020年培育2万个家庭农场、1万个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0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以兰州为中心、河西为主轴、陇东南为支撑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引进大连万达、北京德青源、上海雪榕、陕西海升等知名企业,推动形成一批全链条、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中度不高,通过专项资金安排、专业技术突破、专门品牌培育等手段,强化农业区划布局和优势产业带建设,重点引导陇中发展高原夏菜、优质马铃薯、道地中药材等,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制种、非耕地设施蔬菜、酿酒原料等,陇东南发展现代林果、优质小杂粮等,甘南发展藏牛羊、藏药等。针对农户远离市场抗风险能力低,用2—3年在农村全面推行“三变”改革,在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推广“政府出资建国有农业公司+联合社+农户”的“庄浪模式”;推广全国唯一试点——陇南农村电商扶贫成功经验,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发挥我省旅游资源富集度排全国第五,而70%的旅游资源又集中在乡村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以大漠风光、雪域高原、田园古镇、红色旅游、传统民俗等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培育“旅游+”“文化+”“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让20%以上的贫困农牧民主要通过旅游业实现脱贫。
探索发展“戈壁农业”,构建山川秀美的绿色生态体系
作为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们要立足建设山川秀美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沉痛教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效“戈壁农业”。充分利用河西地区可开发的1500万亩戈壁、沙漠、盐碱地和废弃地等资源,集合光照充足、温差大、病虫害少等独特优势,集成有机营养枕、水肥一体化、保护地栽培及光伏新能源等系列先进技术,在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总量、不改变地表结构前提下,着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瓜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用5年左右时间,财政投入15亿元左右,先建设30万亩,把河西走廊广阔的戈壁滩逐步打造成西北乃至中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二是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利用全省2250万吨可收集的秸秆和9600万吨畜禽粪污及其他农业废弃物,加工生产有机营养枕、饲料和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全面推进全省60个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与建设,建立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确保完成1083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引导农牧民依法依规发展生态种养业、生态旅游业。四是大力实施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采取市场化办法、辅之以适当财政奖补,支持地方多渠道筹集资金,全面推广我省甘南州在4.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全域无垃圾的成功经验,建立完善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按每户1500元标准开展农村改厕,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取城乡统筹、打包打捆等办法,引进专业环保公司参与治理,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到2020年基本实现省内全域无垃圾目标。
推进村民共建共治,构建党坚强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过程,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向所有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第一书记,强化村党支部组织力和政治功能,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村干部年报酬由1.2万元增加到1.8万元、组干部年报酬由3600元增加到5400元、村级年公用经费由2.1万元增加到3.1万元的基础上,探索村干部职业化路子。坚持“富口袋”和“强精神”相结合,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积极性的同时,丰富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精神风貌。二是建立乡村公益性设施共管机制。针对农村基础设施长期重建轻管甚至无人管护的现象,在广泛建立村民议事、理财、监督小组和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基础上,探索成立水电路等公益设施管护基金和村民管护理事会,形成村民自治、社会参与、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共管机制。三是普遍设立乡村公益性岗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拓宽农民就业门路需要,广泛设立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护电员、防火员、救灾员等岗位,实行5年一聘,多渠道筹集报酬资金。
(作者为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18年01月1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