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青海 » 正文

全球报道:守望青海大地的平安福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19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入党宣誓。唱红歌,忆党情。民警参加大比武。摩托车队开展巡山工作。从81.38%到87.87%,群众安全感逐年攀升;从80.92%到84.77%,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全省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满
原标题:守望青海大地的平安福祉

入党宣誓。

唱红歌,忆党情。

民警参加大比武。

摩托车队开展巡山工作。

从81.38%到87.87%,群众安全感逐年攀升;从80.92%到84.77%,群众对政法队伍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全省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我省各族群众对社会治安状况的综合满意度连续提升,“平安青海”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这项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偶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省社会平安综合治理带给人民群众的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进,认真研究把握新时期治理的规律特点,以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首要任务,以平安建设为主线,以法治青海建设为保障,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不断创新思路理念、完善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社会治理成果在全省各地、各领域遍结硕果。

省委政法委供图

夯实基层基础 开展典型培育

在西宁市,有平安建设一条街,有社区工作“指尖微管站”,还有社会治安“五色评价”机制;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平安企业创建有声有色,乌兰县积极打造“无欠薪县”,茫崖“公安检查站”作用可真不小;

在海东市,农村小技防工程开展得风生水起,得到了“实惠”的老百姓直夸现在的生活环境好;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一村一警”工程在全省引起了反响和关注,刚察县生态移民服务管理模式带给群众便利和温暖;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村寺并联”综合整治模式效果良好;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在重点乡镇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全州积极打造“班玛经验”升级版;

同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牧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开辟出社会治理新模式;

海南藏族自治州“云藏藏汉双语搜索引擎”创新和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方式和能力。

……

一大批特点鲜明、各具特色、易复制可推广、基层满意的平安建设基层典型在全省各地生根开花,激活了全省平安建设的“末梢神经”,成为我省积极推行“枫桥经验”青海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全省探索出的符合城市、农村、牧区的又一种社会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水平。

全省还把基层平安创建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和有效载体,按照条块结合、系统推进的思路,全面推进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街道)、平安村(社区)等地区平安创建和平安寺院、平安校园、平安交通、平安医院、平安商(市)场、平安边界、平安工地等行业平安创建及平安家庭创建,推进平安细胞创建向广度覆盖、深度延伸,不断筑牢群众身边的平安工程。

截至目前,全省已相继投入1.21亿元,培育省级基层典型项目4批69个,打造州县级各类典型示范381个,全省基层平安创建率达98.2%,有力提升了平安青海建设的整体品质、实效和水平。

落实四级机制 提高化解实效

近年来,不断完善和创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工作机制和手段成为全省助推社会治理的又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全省始终坚持推进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工作。

我省以构建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为主线,坚持源头预防、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进一步健全基层组织,完善制度机制,创新方式方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的法治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按照《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全省着力打造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调解工作运行机制,成功推进了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创新项目试点”,形成了“1496”经验。各市州相继出台实施意见,西宁、海东等地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中心和农村家庭矛盾多元化解联动机制,打造了西宁市城西区医患纠纷调解中心、“社会法律会诊站”等典型,形成了一批“枫桥经验”本地实践的成功经验,有效提升了基层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针对一些地区、单位风险评估工作不规范、不扎实、不到位的问题,我省在实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上下了力气。作为源头预防的重要举措,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作为重要决策、重点项目、重大事项落地实施的前置程序,不断完善落实稳评项目报备和季度通报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稳评责任,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重大矛盾纠纷的发生,得到了中央政法委和中央综治委的充分肯定。

基层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协调化解重大矛盾纠纷的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全省严格落实省州县乡四级重大矛盾纠纷协调会议机制,针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劳动社保、经济合同、交通事故、人身损害、农牧区土地征用、资源权属等10个方面存在的纠纷,组织开展重大不稳定风险隐患集中排查化解活动,逐条梳理汇总、分析、评估,明确责任,落实措施,集中交办,开展专项督查,80%的重大风险隐患得以成功化解。

筑牢平安稳定第一道防线

现在,在我省农村牧区,“一村一警”经验做法已经全面推广开来,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村警”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健全和完善,由此延伸的效应在城市也得到推广,“街长”“邻里互助”“店店联防”“十户联防”“中心户长”“楼栋单元联防”等治安联防活动,不断创新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模式,协勤、保安、联防队、治安志愿者等组织和群众义务性巡逻,发展壮大了群防群治队伍。

同时,全省紧紧抓住推进全国“雪亮工程”示范城市、重点支持城市和“藏区平安城市”建设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全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与平安城市治安监控体系建设,积极构建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天网”“地网”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成省市州三级视频共享平台及视频联网平台,布设覆盖全省的各类治安监控点位16315个。在逐步完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的基础上,持续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针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中小旅馆、娱乐场所的治安重点和黄赌毒、两抢一盗等突出治安问题,有力维护了社会大局持续平稳。目前,全省已建立治保会6584个、专兼职治安联防组织6042支,参与治安联防人员超过10.8万人,进一步筑牢了平安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提升信息化水平促平安建设

目前,全省已经基本实现五级综治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实战化运行,完成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农村社区覆盖率达98%以上。

不要小看了这个数字,它的实现有效解决了基层“有人办事、有条件办事、有制度保障”的问题,也初步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一个体系领导、一个场所服务、一个平台受理、一套机制运行,使综治中心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道防线、化解矛盾纠纷的一座桥梁、服务群众的一条纽带,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模式,我省进一步完善基础社会治理体系和工作网络,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构建了省州县乡四级纵向贯通、省级政法部门横向集成的共享共用、安全可靠的政法综治信息化平台。

全省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打下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