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来自市卫计委的数据显示,对全市237家公立医院监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医改几个月来,改革呈现出“四升四降三满意”的趋势:公立医院呈现医疗服务量、医疗收入、服务性收入占比、普通门诊量“四个上升”,药占比、次均医疗费用、大型设备收入占比、专家门诊量“四个下降”,基本实现了患者、医院、医务人员“三个满意”。
此次改革得到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肯定:“重庆等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大力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门诊次均费用下降
18日上午9点多,市人民医院门诊有些打挤,药房门口更是排起了长队。
63岁的张奶奶正在等着拿药,右腿膝盖患有关节炎的她需要每周往关节腔注射药物一次,4周为一个疗程。
“现在比以前便宜了。”张奶奶说,她用的玻璃酸钠注射液现在一针189.56元,比以前便宜了20多元。一个疗程下来,就能省110多元,“改革确实是为群众办好事。”
在江津区中心医院住院的75岁老人陈杰明也深有感触,“医改前住院要交320元的药事服务费,现在也不交了。”
这些变化都是此次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带来的。去年9月9日,重庆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调整439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全市237家公立医院监测数据显示,医改实施以来,患者负担总体上有所减轻,门诊、出院次均费用分别降低4.5%和4.3%;药占比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比分别下降1.3%和0.6%,医院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
拨付1.5亿元,让医务工作者吃上“定心丸”
“快,又来一个心绞痛病人!”在市中医院急诊ICU,医生罗真春拿起杯子正准备喝口水,这时一名急需要抢救的病人来了,他立即放下杯子。
抢救工作结束后,罗真春大致算了一下,他们每天平均接诊120人次,一个急诊医生每晚大约接诊30人次,“就算我是副主任医师,过去急诊挂号费也只有7元,完全体现不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现在急诊诊察费就提高了,虽然不多,但起码让医生的价值所有体现,觉得被尊重。”
此次改革正是按照“提升人力价值、降低物化价值”的原则,重点提高了诊疗、护理、手术、中医、床位等258个项目价格。
“我们就是想通过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引导医务人员深耕专业,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几个月以来,全市医疗服务性收入增长13.9%,医务人员满意度和医院满意度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在改革薪酬制度方面,重庆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在巴南、永川、垫江3个区县的6家医院先行试点,合理确定了薪酬水平,试点医院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水平稳中有升。
同时,我市建立了财政分类补助机制,针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经价格调整补偿率低于90%的医院,由财政实行分类补助,有效保证了公立医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迄今,市级财政资金拨付1.5亿元,用于医院发展,让医务工作者吃上了“定心丸”。
分级诊疗引导作用初显
“我挂个内分泌科的普通号。”站在市六院挂号窗口前,李琴英怀疑自己高血压又犯了。
为啥挂普通号?李琴英说:“普通号才9元,自己只付2元,反正也不是什么疑难杂症。”
有类似想法的患者还真不少。“医改以来,到一级、二级医院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特别是普通号很受青睐。”市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流作用,以缓解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局面。
为保障公立医院改革制度的可持续性,我市还打出一套“组合拳”:实施单病种付费方式改革,新增50个单病种,让数目扩大到100个;实行总额控制办法;将部分特病病种新增纳入医保特殊疾病范围予以保障;完善大病保险政策,规定从2017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最低报销比例由40%提高到50%,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这一“组合拳”还包括:在药品供应保障方面,实施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首批纳入谈判范围的25个医保药品,与2016年医保结算价相比,平均降18.78%;实施2批非医保药品联合议价采购,85个非医保药品价格平均降幅10%以上,进一步挤压药价水分。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均实施药品采购“两票制”,压缩药品流通环节,规范流通秩序。
本报记者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