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青海 » 正文

全球报道: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被创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1-22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中放牧。本报记者张多钧摄本报记者孙海玲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2017年5月,
原标题: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被创造


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现集中放牧。本报记者 张多钧 摄

本报记者 孙海玲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跻身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实现了青藏高原世界自然遗产“零”的突破;

2017年5月,国务院批准将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范围,同年9月22日,试点项目启动;

2017年,我省营造林从12.67万公顷增加到26.92万公顷,成为青海历史上重视程度最高,造林绿化规模最大、进度最快的一年……

盘点2017年的“生态成绩”,一个个生态亮点浓缩出最生动的答案,一个个绿色奇迹正在被创造。

走过这一年,青海高原上,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清新空气、青山绿水等优质生态产品越来越多。

攻坚污染防治,全力以赴打赢蓝天保卫战

从白云悠悠的蓝天到空气清新的大地,从鲜花簇拥的社区公园到绿树成荫的城市街道,从绿意盈盈的青山坡谷到绿树环绕的乡村院落……2017年,省委省政府按照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要求,强力实施“蓝天碧水行动”,狠抓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8个市(州)政府所在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2.4%,同比增长4.9个百分点。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城市扬尘、加快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等治污工程、制定土壤详查实施方案,全面启动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地治理修复、创建“绿色细胞工程”,巩固“家园美化”行动成效……一系列的环保措施重拳出击。

既要蓝天,也要温暖。 “一个月的取暖电费180多元,一年能省3000元。”玛多县玛查理新村的扎西说,他家以前取暖烧牛粪和煤,烟大灰多,玛多成为清洁能源供暖示范县后,家里用上了电热炕,干净暖和还省钱。

城市,有水则灵。夏天,从郁郁葱葱的湟水河湿地公园出发,沿着依河而建的“西宁绿道”一路向东,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湟水河宛若一条绿色丝带,在省会西宁市蜿蜒穿行。它见证着这座高原现代化城市的日新月异,也记录着青海绿色发展新征程的时代变革。

全面推行“河长制”,湟水河治理让群众享受“生态福利”。去年, 全省5622名五级河长正式履职,湟水河出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52.5%,单位GDP能耗下降2.8%。

从制度到实践,绿色发展提速增效

冬日的青海高原,寒意渐浓。记者在西宁市城西区火烧沟以东的盘山路上看到,春季栽下的常青油松让山坡绿意不减,车窗外不时闪过晨跑的市民和被惊动的小鸟。这是西宁南北山植绿护绿的生动诠释,也是高原儿女苦干28年的成果缩影。

昔日寸草不生的南北两山,如今已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森林覆盖率由7.2%增长到79%,大南山生态绿化屏障建设工程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高原生态建设的典范。

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背后,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去年,我省国土绿化面积首次突破近27万公顷,是我省国土绿化投入最多、规模最大、成效最好的一年。

要让青海美景永驻,就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从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湿地生态管护员制度,到对领导班子考核实行重大生态问题“一票否决”;从打响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环保三大战役”到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实施;从《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的颁布到三江源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去年以来,我省以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为重点,抓住生态功能提升、资源节约提效、环境治理提质、国土绿化提速、生态制度构建五大载体,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的落实和“河长制”的全面实施,湟水流域水污染工作明显提速;西宁市提前一年完成了26条黑臭水体的治理,教场河、石灰沟、引胜沟等15条重点河段和支流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并向好。

从理念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端

三江源头,绿意浸染、千湖归来。一个个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与蓝天、草原、河流、森林、牛羊共同构成高原深处一道道亮丽风景。

既是生态保护区,又是传统农牧区,保护和发展如何兼得?

青海的答案是: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关系,把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要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加快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扎陵湖东岸,尕泽村牧民更登尖措正骑着摩托,驰骋在湖边巡查管护。 “我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生态管护员。”他自豪地向记者晃了晃厚实臂膀上的红袖章,“保护环境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责任,现在还有工资拿,一举两得!”

从2016年7月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创新探索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管护员人数已达4万余名。生态管护员中一半以上来自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持证上岗,按月发放劳务报酬,年终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色发展前路宽广。

“今天的青海,生态地位无可替代,对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生态资源就是最大的资源,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就是最大的发展,我们正迎来青海发展的黄金期,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不负使命,继往开来。去年召开的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明晰绿色发展路径,绘就青海绿色发展新图景。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