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他出生在吉林省辽源市。曾以优异成绩夺得吉林省理科高考状元,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8年,他曾在吉林通化无线电厂工作,后在中科院攻读研究生,在天文领域从事科学研究。
1994年,他敢为人先,率先提出在中国建设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
1995年到2006年十多年间,他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只为选出一个理想的望远镜台址;
2007年立项到2016年落成启用,他跑遍了工程现场的每个角落,即使在2015年4月确诊为癌症,在逝世前几个月,还在参加工程例会……
他,就是被尊为“中国天眼”之父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
如今,这座被世人尊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屹立在祖国大地上,他却悄然离我们而去。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的生命在欣慰与遗憾中戛然而止,时年72岁。
听闻南仁东不幸逝世的消息,网上、朋友圈里都是对他的深切悼念。他的亲人、老师、同学更是陷入无限的哀思与追忆中,“南仁东所做的一切都太值了,他是我们吉林人的骄傲。”通化无线电厂的老友们更以一首《天眼之父》的诗作,来追忆南仁东。
如今,南仁东受到绚丽宇宙的召唤,踏过平庸,进入无垠的广袤……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燃烧人生最后的22年铸就“国之重器”
22年前,他成为FAST工程的核心人物;22年来,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一个国家的骄傲;
22年后,“中国天眼”敏锐地捕捉到9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中国望远镜发现脉冲星“零”的突破!
“咱们也建一个吧。”
1993年,获悉国外科学家们在日本东京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提出,要在全球电波环境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时,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提出,在中国境内建造直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就是这个决定,让“南仁东”这三个字,从此与FAST密不可分。
“是否有合适的地方?施工难度怎么克服?”从1994年伊始,年近50岁的南仁东开始主持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计划的中国推进工作。他大胆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建设巨型球面望远镜作为国际一平方公里阵(SKA)的单元。
为了选址,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我国西南的大山里。访山归来,南仁东心里有了底,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设射电望远镜的设想。
经过多年论证,2007年7月,FAST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批准立项。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复了FAST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中科院和贵州省政府联合批复了FAST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2011年,开工令下达。
工程的艰难程度远超出想象。这么大的望远镜建设,关键技术无先例可循、关键材料急需攻关、现场施工环境非常复杂,且工程从纸面设计到实际建造和运行,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南仁东通过自己的执着、坚持和勤奋,解决了许许多多具体的技术问题。
从1994年到2016年,FAST正式建成用了整整22年时间。这漫长的22年,支撑他的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敢为人先、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中国天眼”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科学地标
“天眼项目就像为南仁东而生,也燃烧了他最后20多年的人生。”
作为FAST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用自己不变的激情,带领着一众科学家,共同走过了22年漫长而坎坷的逐梦之旅。从北京到贵州,从科研工作者到普通工人、农民,无数人为此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实现了由跟踪模仿到集成创新的跨越。
十几年的台址勘察期间,南仁东身穿工服、头戴工帽,走遍了贵州近百个窝凼,工程最初的艰难无法用言语形容。曾经,FAST就经历过一场近乎灾难性的风险,即索网疲劳问题。
2010年,工程组对十余根钢索结构进行疲劳实验,结果全部以失败告终,没有一例能满足FAST的使用要求。当时,台址开挖工程已经开始,设备基础工程迫在眉睫,可由于索网疲劳问题,反射面的结构形式却迟迟定不下来。南仁东为此寝食难安,天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方设法在工艺、材料等方面寻找解决途径。
整个研制工作将近两年,经历了近百次失败。几乎所有失败案例南仁东都亲自过目,并与技术人员沟通改进措施,终于研制出满足FAST要求的钢索结构,解决了最具颠覆性的技术风险。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正确的危岩治理方案,当时已花甲之年的南仁东和年轻人一起,在没有路的大山里攀爬。在去陡峭山顶时,大家劝他在山下等着,看完结果向他汇报,他却坚持:“我要和你们一起上去,看看实际情况。”
南仁东在工作期间极为努力和细致。在审核危岩和崩塌体治理、支护方案时,不懂岩土工程的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对方案中的每一张图纸仔细审核、反复计算,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
“南老师20多年只为做成这一件事。”南仁东的同事和学生们这样评价。
淡泊名利、忘我奉献的高尚情操,仰望星空的同时脚步踏得无比坚实
他不希望被人们记住,但人们又怎会忘记他的卓越功绩;
他不愿被关注,却为了FAST项目而高调。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辽源市矿务局一户普通人家。家里六个孩子,他排行老二。虽然父亲当时在辽源矿务局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可他家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一家人寄住在外婆家,生活很清苦。
今年86岁高龄的胡慧深,是南仁东在辽源五中就读时的物理老师。这么多年,胡老师一直保留着南仁东的作业本和物理实验报告,“他的作业本永远都是最干净整洁的,别的同学每道题只列出一种解答方法,而他总会列出多种解答方法,从不偷懒。”
从壮年到暮年,南仁东的传奇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关键词:“中国天眼”。作为“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要争分夺秒地去学习无数的知识,在科学高度与工程难度之间找平衡。
除了书本上的知识,他还要去学“人情世故”,去说服原先并不看好项目的人们参与进来。最终,有20多家单位参与了FAST研究。
22年,南仁东与同伴一起把梦想变成现实,这其中的苦与乐外人不得而知。
在工地的大部分时候,南仁东都过得很俭朴。烧饭阿姨要给他加个菜,他怕麻烦人家,摆手说不用,刮点儿剩菜就凑合一顿。
有一次南仁东回到家乡,家里人给他做了一顿丰盛佳肴。他津津有味儿地吃着,忍不住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太羡慕你们了,我就是个苦行僧。”家里人心疼地问他“值吗?”南仁东毫不犹豫地回答:“值!一切都值!”
这一生,南仁东不求名,不图利,个人荣誉屈指可数。2017年1月,他获得了“CCTV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和“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荣誉称号,同年5月获得“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这些已经是他“拿得出手”的全部个人荣誉。
南仁东的低调谦逊与淡漠名利几乎人尽皆知。在央视科技创新人物颁奖典礼现场,南仁东曾说:“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而且太沉重,我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我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奖励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一群人的。”这番话得到无数网友点赞。
南仁东病逝以后,记者去采访他的亲朋好友,勾勒这位科学大家的风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采访结束后,这位记者对南仁东这样概括。
精益求精、真诚质朴的人格魅力,爱较真的科学家有着一颗柔软的心
1968年11月,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的南仁东,一路风尘来到通化市无线电厂报到。与当时一身“戎装”的年轻人相比,蓄有青年胡、穿黄色紧身裤的南仁东格外亮眼。
1969年,通化市无线电厂开始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有绘画功底的南仁东被选入小型收音机外形设计四人小组。虽然是刚出校门的学生,但他知识丰富,思维缜密,在反复测算和综合各种影响因素后,在同事共同努力下使模具一次通过注塑测试。
1970年,通化市无线电厂开始研发10千瓦电视发射机。南仁东得到消息后表示要加入其中,由于表现突出,被任命为电视发射机研制小组长。经过半年多的攻坚苦战,产品顺利通过省级验收,由南仁东主导设计的发射机外形被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
时代造就了南仁东精益求精和真诚质朴的品格,而这样的品格成就了日后的“中国天眼”。
FAST工程建设之初,由于经费紧缺,南仁东只能花上50个小时坐火车来往于北京和贵州之间;为了在贵州选到最佳的台址,南仁东在1994年到2005年间,走遍了上百个窝凼,当时,周边县里的人几乎都认识南仁东。
对施工现场工人,南仁东有着天生的偏爱。有一次,他给来自云南的布朗族工人每人买了一套运动服,还常带些西瓜之类的水果分给大家。每次晚饭后,他都会到工棚里坐坐。让人惊奇的是,他的记忆力极好,几乎知道每个工人的名字、工种、收入情况,还会了解一些他们家里的琐事。
第一次去大窝凼,爬到垭口的时候,南仁东遇到了放学的孩子们。单薄的衣衫、可爱的笑容,触动了南仁东的心。回到北京,南仁东就给县上干部张智勇寄去一封信,里面装着500元钱,嘱咐他把钱给卡罗小学最贫困的孩子。
20多年的贵州建设历程,让南仁东把贵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这里有他的梦,有20多年为之奋斗的情。令他倍感欣慰的是,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终于在贵州落成,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
虽然南仁东没能亲眼看到FAST产出重大创新成果,没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和奖励,但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
2017年11月,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随后,一场场催人奋进的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祖国大地陆续开展。
2018年1月9日、10日,南仁东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先后在辽源、长春举行。南仁东生前的搭档、同事、学生把他的故事带回了家乡,与吉林人民一起分享“时代楷模”的魅力。整场报告会,掌声经久不息。报告会结束后,现场观众纷纷编写聆听感受发布到朋友圈,表达内心的崇敬与钦佩。
“新时代,我们需要前进的力量。南仁东老师,就是我们的标杆!”其中一位观众这样写到。显然,学习南仁东崇高精神的热情已在吉林大地蔓延开来。
千山崇仁,道不尽敬仰之心;万水东去,流不尽缅怀之情。
东瀛归来只为窝凼追星,
仁者逸去不求人间红尘,
南风永存!
这首诗恰好是对南仁东此生最好的描述。(王子阳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