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清单令人欣喜:全省财政用于民生支出3996.1亿元,比2012年增加1422.3亿元。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24.9万套,其中采煤沉陷区棚改14.2万套;改造农村泥草(危)房79.5万户,500多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农村贫困人口减少82万人。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79所。投入74.7亿元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种种萦绕在龙江百姓心头的温暖,正被这一串串数字精准计量中。两会期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得到代表委员们的温暖回应,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健康养老、中小学教育等民生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我省如何加强和保障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建言献策。
社保托底解百姓后顾之忧
过去一年,我省社保待遇水平稳步提升。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5年分别提高60%、46%、67%、79%、12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基本完成,政府补贴标准是2012年的1.9倍。”
省人大代表丁非认为,抓好社会保障工作,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应该不断增加民生领域的投入,在救助、医疗、养老等方面担负起兜底义务,让百姓无后顾之忧,过上美好生活。
“不断完善社保制度,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可靠的民生保障。”省政协委员吴小平表示,要坚定不移沿着党的十九大指引的正确方向,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将社会救助作为民生工作的重点,全面部署了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项任务。“历史进入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承载着新的使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必将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创新发展。”她说。
提档升级延伸为民服务触角
“在人民对居住环境、生活质量日益重视的当下,便民措施也应该‘提档升级’,让服务变得更合理、更精细化。”丁非代表建议。
作为社区工作者,省政协委员高娟认为精细化的便民服务应该充分利用社区这个载体,“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她建议,创新社区服务新模式,社区实行无假日办公,整合现有的社区公益性岗位成立社区服务站,推行“一委(社区党支部)、一居(社区居委会)、一站(社区服务站)”管理机制;深化网格化管理与服务。打造社区网格化管理新模式,通过建立民情日记,发放便民服务卡,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在社区层面得到解决。同时,对辖区儿童、残疾人、空巢老人、低保人群等弱势群体全部建立电子服务档案,对辖区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实现台账式、数据式服务到立体化、精准化服务的转变。
聚焦细节“一老一小”共享美好生活
老人和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的软肋,人口结构中的“一老一小”关系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千家万户的幸福,可一方面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另一方面是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在“一老一小”领域,还有不少难题待解。
省政协委员尹梅建议,大力扶持医养结合式的养老方式,积极开展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样本工作,联动社会的各方力量,设计全方位、多覆盖的保障体系,致力于提供完善的老年服务,可以把一部分效益不理想的医院转型升级为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建立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区域的养老服务体系。从日常生活料理和康复护理逐步向精神慰籍方向拓展,从传统单一型服务向多元化的综合养老服务转变。同时,加强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
同样关注“老有所养”话题的还有省人大代表吴作国,他从老年人角度出发,认为应该让更多的老龄群体转变观念,接受异地机构养老。“候鸟式养老能够缓解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持有的消极态度及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时的排斥心理,还能更加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省人大代表张洪明说,报告中提到研究推后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减轻课外负担,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和身心健康,非常接地气,建议要抓好落实。省政协委员吴刚非常赞同,他认为,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比起学习,孩子身体健康同样非常重要,除保证睡眠时间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他建议,在学校应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大体育教师配备,建立科学的体育考核机制和标准;社会上应降低社会场馆对于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锻炼的收费价格,积极举办各种中小学生的体育活动。同时,也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政府工作报告中民生承诺赢得了代表委员们的共鸣,这意味着龙江发展将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温暖的触角延伸至龙江大地,新时代的龙江民生画卷正徐徐展开。(闫一菲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