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五宝镇新三村党总支书记李义宽对乡村的振兴充满信心。记者 向婧 摄
李义宽自称是“小面达人”。
3年前,他主动放弃自己在外创办的房地产经纪公司,回到老家江北区五宝镇新三村,当上了村党总支书记。回村3年来,他每个月至少有10天时间,每天只吃两顿小面。
“老婆娃儿在城里,我一个人在村头,工作忙,吃面最撇脱(方言,指方便)。”李义宽说。
丢掉20多万元的年收入,拿着2000多元月薪,李义宽图个啥?
“这个书记不一样,专为我们办实事儿!”1月25日,面对来访的重庆日报记者,陈国勋、王祚万等村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就图乡亲们的这句话!”李义宽呵呵一笑。
“村里需要人,你回来吧!”
新三村位于长江与御临河交汇处,江岸线绵延约8公里,是个三面环水、风景秀美的山村。
李义宽初中毕业后就在城里干餐饮月薪300元。“村里需要人,你回来吧!”听到村干部的一声召唤,18岁的李义宽义无反顾地放下锅铲,当上了村会计,刚回村就递交入党申请书,“当时一腔热情想为村里干点事,压根没考虑待遇问题。”
结婚生子,李义宽每月43元的工资实在养不活一家人。干了5年村干部之后,李义宽选择了出走。他在商贸公司干过调度、代理过涂料,后来又成立了房地产经纪公司,在外发展17年,正当事业最顺的时候,一道选择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村里需要人,你回来吧!”2014年,五宝镇领导三番四次动员李义宽回村。当时,新三村发生村干部集体贪污窝案,形象不好,群众怨气大,亟需为人正派、年富力强、有影响力的人带领村支两委班子在群众中重树威信。
“家乡情结丢不开。”2014年12月5日,正值不惑之年的李义宽深思熟虑后,再一次走进了村支两委办公室。
“这些年打拼积累了些财富,在城市里有商业门面,租金足够家人过上安逸的生活。”李义宽道出了回村的“底气”:“我是有着20年党龄的党员,回来就是想回报家乡,为乡亲们做些事。”
“只有公开、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气顺!”
如何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李义宽从完善制度建设做起,坚持村民自治,健全监督机制,强化村务公开,促进村级事务民主、规范、高效运行。
“只有公开、公平、公正,才能减少非议,让群众气顺。公示是其中一个手段,还要经常召开院坝会,和村民沟通村里的情况,进行民主协商、决策和管理。”光是抚民心、平民怨,理顺关系,重拾村民对村两委的信心,李义宽就花了近一年时间。
如今的新三村,一派风清气正景象。在村公共服务中心门前的院坝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墙上挂着的大红标语上写着:“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新三村村民委员会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里,村里的财务收支、每季度工作进展情况、惠民政策及相关补贴发放、重大事项决策、发展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专项经费使用情况、村干部及直系亲属享受惠农惠民政策等事项都一目了然。因为公示的东西太多,10多张征地安置人员剩余安置补助费领用单明细表都贴到了另一侧红砖墙上醒目的位置。
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公示的这些事项非常详细。比如2017年12月村委会现金收支明细里,除了12月10日慰问80岁老人物资800元等比较大的开支,12月19日购水箱1个20元、12月22日为五保户拉棉被租车费40元、购买复写纸8元等杂项开支也都一一列出。而村委会当月银行收支明细也在公开栏里公布出来,何时收入多少、支出多少,票据账号是多少,“家底”还剩下多少,一清二楚。
“村民最关心钱用到哪里去了。”十四社社长王国明说,以前村里只在年底公布一个“坨坨账”,总的收入多少、支出多少都不清楚,现在账目来得清、去得明,公开透明。
让基层组织更加坚强,党员作用发挥更加明显——作为党总支书记,李义宽是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新三村19个社,现有57名党员,党总支对党员实行分类教育管理,设立了产业支部、老年支部,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学习先进党员事迹,在家党员积极参加党总支举办的“党员要理身边事”活动,帮助困难农户春耕、秋收。针对22名流动党员,他创建了微信交流平台,即时分享最新时政信息、交流看法和经验。
24岁的大学生村官胡净年轻有想法,创办了“忆乡味”电商平台,帮助村民网上卖土特产,李义宽当起了她的入党介绍人。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去年,新三村党总支发展了5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4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
“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将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
去年9月,新三村十七社的低保户徐朝清离世。没有亲人在身边,从入殓、火化到安葬,一应事项都由李义宽帮着操持完成。
加上此前的杨崇华、郑天全,回村3年来,李义宽参与了3位生活困难村民的生活照理、看病就医和临终关怀。“他们没有亲人,我就是他们的亲人。”李义宽说。
年过半百的王祚万,因为脑梗生活不能自理,父母80多岁了无法照顾,李义宽将他接到村里的“五保家园”,方便平时照应;村里有30多个留守儿童,李义宽在村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二姐连线”,方便孩子和父母网上联络,每逢周末还常常给留守儿童上课,以讲故事的方式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教导他们孝老爱亲;还为下岗群众推荐就业岗位,帮助群众领回拖欠工资……
“当了几年村总支书记,你自己觉得自己干得怎么样?”
面对重庆日报记者抛出的这一问题,李义宽诚恳回答:“没做什么‘高大上’,全是鸡毛蒜皮。”
他又提高了声调:“不过,这几年,我做到了几个‘零’——自己和班子成员,没在村里拿一分钱用来公款吃喝;没拿一分钱加班费;没报一分钱交通费。”
眼下,李义宽正憧憬着,借助乡村振兴战略,将村里的产业发展起来,打造渔村文化,让村民们的腰包更鼓。本报记者 向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