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把国家当做唯一“客户”的黑龙江农民,最近有了一些新变化。用农民的话说是,“换了个活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600万黑龙江农民中投身市场创业者已达150万,实现创业纯收入330亿元。以前卖粮找“市长”,如今卖粮给市场,成为黑龙江农业转型发展的深刻写照。
从历史的脉络看,黑龙江计划经济进入早、退出晚,市场意识相对薄弱,而农民尤甚。农民原粮卖得多、深加工产品卖得少,粮食卖给“市长”的多、卖给市场的少,在怎么种上想得多、怎么卖上想得少。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决定价格的将是市场而非“市长”,从单纯的田间地头到多元的市场潮头,农民必须迈好这“关键一步”。
从发展的机遇看,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黄金期,从吃得饱到吃得好,消费者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而黑龙江则有突出的供给优势。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既是面对现实挑战的必要之举,也是实现长远增收、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不少懂市场、爱农业的新农民。齐齐哈尔泰来县的胡艳萍,在互联网上开设专卖店,五谷杂粮深加工产品卖得有声有色。绥化北林区的王希文,种的绿色有机大米品质好,直接吸引了广东客商“私人定制”几百亩地。农垦系统的创业农场,从其他岗位分流大量人员到营销岗位,在全国各地跑订单。第一次农民创业大会时辛苦找典型,第三次大会时遍地是典型,黑龙江省农业系统的一位干部感慨,“经历过市场洗礼的农民,早已由‘要我闯市场’,变成‘我要闯市场’”。
看到农民“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变化,更要读懂这个语境下另一层更为重要的含义:“市长”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带领农民闯市场。连续两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鼓励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蔬菜及杂粮杂豆;连续3年召开全省范围的农民创业大会,给农民闯市场支招、创业典型现身说法;搭建电商平台,组建营销联盟,为农民闯市场搭平台、铺路子……在政府“有形之手”的扶持下,农产品市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蕴藏在黑龙江农业、农民身上的内生动力便被激发出来。佳木斯大米、庆安大米、泰来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已逐渐在全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建立市场意识,不仅意味着“种得好”向“卖得好”的转变,也意味着让“卖得好”倒逼带动“种得更好”。优质与优价不断平衡向上的过程,也是农民从重量转向更加重质的过程,更是现代农业拔地而起的过程。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制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时,特别强调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落实好中央部署,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才能实现向农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放眼全国,农业农村发展正迎来一个大变革、大飞跃的关键期。未来希望就寄托于,让更多懂生产技术、有管理经验、熟悉市场的“新农民”脱颖而出,让农业真正成为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支点。(柯仲甲 作者为本报黑龙江分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