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全国各地资讯 » 甘肃 » 正文

全球报道:甘肃宣讲十九大!丝路春风三千里,陇原儿女添豪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08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时值隆冬,甘肃庆城县南庄乡何塬村村民俄向全坐着热炕头,心里盘算着几件事:将配送鸡蛋的燃油汽车换成新能源汽车,在自家附近的荒山上种植油松、扩大百亩苹果园的种植规模……作为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俄向全从20

时值隆冬,甘肃庆城县南庄乡何塬村村民俄向全坐着热炕头,心里盘算着几件事:将配送鸡蛋的燃油汽车换成新能源汽车,在自家附近的荒山上种植油松、扩大百亩苹果园的种植规模……

作为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俄向全从2013年开始投资发展循环农业综合农场,搞起了田园综合体。这次作出新的发展规划,俄向全有自己的观点:“该省就得省,该投就得投。生态做好了,田园综合体自然就更吸引人。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我要开着新能源汽车走进新时代。”

俄向全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陇原儿女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聚全国人心,追民族夙愿。从陇东群山到河西走廊,从党政机关到社区街道,到处涌动着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给甘肃这片古老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甘肃各地干部群众正团结协作,扎实创新,努力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美丽乡村 用生态旅游换来金山银山

党的十九大代表、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在岸门口朱家沟千年麻柳树下宣讲十九大精神 (苟鹏泽摄)

“这里的青山等你来,这里的绿水等你来,美丽的康县等呀等你来……”一首歌曲,唱出了康县的风光。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康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为引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全域电子商务、全域环境绿美净、全域旅游景区四个全域工程,紧盯产业兴旺,进一步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抓好生态富民产业,以逐步实现群众生活富裕的目标。

11月2日,十九大代表、康县县委书记李廷俊向朱家沟的乡亲们宣讲了十九大精神,着重诠释了“乡村振兴”,大大振奋了村干部的信心,之后村里又组织了多次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会议。在探讨如何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时,村民积极建言献策,有的建议把他们的房子改造成客栈,有的说是不是要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做集约化的种植,有的提出积极利用村里的水资源养鸭子发展养殖业……

“要使美丽乡村享受富足之美,就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致富增收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创新发展经营组织,真正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全面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脱贫。”李廷俊告诉记者,在今后的发展上,康县将继续深度挖掘乡村旅游文化潜力,充分利用乡村自然生态条件、历史文化元素、田园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优势,打造乡村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休闲养生养老等基地,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为实现脱贫致富,康县白杨乡竹园村围绕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先后成立魔芋种植、土蜂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石蛙养殖等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增收。现在,外出务工的青年才俊纷纷回乡创业,大家你带动我、我带动你,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逐步实现脱贫。

“村里目前有6个专业合作社,囊括了全村的所有特色产业,特别是村民陈建军成立的魔芋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纳入30多户贫困户,不仅流转了贫困户的土地,还给他们发工资,利用‘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扶贫模式,不仅让自己率先实现了脱贫,也带动其他贫困户实现增收。”竹园村党支部书记陈建军说。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康县干部群众也一直在这样努力着。他们想方设法绿化家园,走文化旅游生态发展之路。

2012年,康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实施整流域扶贫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康县第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建成之村,王坝镇大水沟村借助政策红利打造生态旅游,鼓励农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特色产业小作坊,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经济效益。

“今后,我们将继续在‘互联网+’和‘旅游+’等方面发力,邀请专家进村进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质量,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组建旅游合作社,开发田间踏青、果蔬采摘和特色民宿等旅游产品,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促进大水沟村的旅游由传统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变。”王坝镇党委书记李锐说。

大水沟驻村干部陈亚琼告诉记者,下一步大水沟村将积极探索脱贫致富新思路,将特色小作坊、农家乐农家客栈、旅游公司、演艺公司等,与扶贫整村推进相结合,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水沟村指日可待。

试水农村发展改革 让农业兴、农民富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全体党员与社区老党员一同通过电视直播收看开幕会。(牟健 摄)

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使农业兴、农村稳、农民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的二阴山地,住着王尚燕一家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只靠着干旱缺水、地形坡度大、广种薄收的近18亩土地,她们一家人无力摆脱贫困。

2017年,为了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在当地政府引导下,王尚燕所在的魏岭乡绿化村引进了几家企业试水农村发展改革。

一开始,许多农民只是把一些收成不好的地租给企业,对于企业对地的使用、项目发展的好坏,他们并不是很关心。农户与企业如何在农村发展中成为“一家人”?如何实现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让企业和农户“双赢”?当地政府在十九大报告中找到了答案。

在乡镇党支部的组织下,七里河区第一批试点农村“三变”改革的八里镇、魏岭乡乡镇干部和老百姓第一时间收看了十九大开幕会。“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内容,大家都非常振奋。”八里镇花寨子村党支部书记崔定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为农村改革工作打开了思路。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精神让八里镇、魏岭乡的改革有了新思路、新方向,走上了新台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三变”改革,七里河区政府牵头成立了农村“三变”改革领导小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农业投融资机制,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新变化催生新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的第一受益者,便是像王尚燕一样的农民。现在,每月15号成了王尚燕最期盼的日子。“15号我们发工资,当然开心啦!”憨厚的她告诉记者:“以前想都不敢想,庄稼人还能和城里的工人一样,每个月领工资生活。我家的地全部租给了企业,我还可以在企业上班。”王尚燕说,这样一来每年除了地租,她还可以有5万元左右的工资收入,而且在家门口上班,也方便她照顾老人和孩子。

“新的改革思路下,农民增收方式变得多样。比如出租土地获得租金,通过返聘以日工、月工等模式获得工资,土地、房屋、资金入股获得分红等。”第一批被引进的企业老板王晓告诉记者,这样的政策引导不仅仅让农民充分参与企业的发展、分享改革成果,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七里河区农工办主任王锡智表示,要真正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要壮大多元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连接机制,通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环节的增值利益。为此,当地政府正在积极努力,通过八里镇、魏岭乡“三变”改革的试点工作积累经验、完善机制,准备适时在全区农村地区推广。如今,变身“上班族”的王尚燕不仅期待着每个月15号发工资,还更多了一份幸福的期盼——她以资金入股了村里一家花卉种植企业,可以以股东的身份分红了。

土地续包三十年,群众有了“定心丸”

白杨乡竹园村村民张小燕在管护蜜蜂。(苟鹏泽 摄)

11月2日,两当县供电公司的王涛等人来到显龙乡白崖村探望贫困户,将十九大精神带进了群众家里。考虑到郭志林两口子不识字,王涛将惠农政策一条一条解读给他们听。当听说耕地承包到期可以再延长三十年时,郭志林的爱人激动起来:“太好了!家里全指着这块地呢!”

为这个政策喝彩的不单是郭志林夫妻,武都区外纳乡稻畦村的油橄榄种植大户茹兴山也是兴奋不已。“我们承包的土地有很多期限已不足10年,这让企业和农户不敢对油橄榄产业进行长期投资。”茹兴山告诉记者,如果不延长承包期,谁也不知道这地下一轮会承包给谁。这样,村里就不敢扩大生产规模,金融部门放贷意愿也会变弱。现在则可以放心扩大规模,贷款也会更有保障。

在茹兴山的带领下,稻畦村成立了油橄榄种植联合社,今年预计产值可达100余万元。十九大召开以来,茹兴山非常重视对大会精神的学习和解读,经常组织社员们一起学习。“‘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是给我们的一颗‘定心丸’!”茹兴山笑着说。

在兰州永登县,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家庭的“六进”活动。涧沟村村民李得清正是从“六进”活动中了解了关于土地承包的新政策。“吃上了‘定心丸’,一定要种出‘金蛋蛋’。”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李得清表示,他要继续种好地,要靠地挣到更多的钱。土地就是他的命根子,所有的希望都在这几亩地里——前几年靠5亩地解决温饱,现在要靠这些地奔小康。

为圆“中国梦”,陇原儿女始终不忘初心,埋头在每一个平凡岗位砥砺前行。“你看!报告里这一段说‘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觉得我们积极服务光伏发电就是在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国网张掖供电公司党员张振兴在通过党建APP浏览十九大报告时自豪地说。现在,还有千千万万个像“张振兴”一样的普通人,他们正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被十九大精神振奋着,鼓舞着。他们扎根基层,兢兢业业,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党的十九大凝聚了陇原大地的人心,给甘肃人民带来了小康的希望,瞬间“圈粉”了无数陇上干部群众。

崛起梦,路在脚下;新时代,旗在眼前。有着“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美誉的甘肃,将沿着十九大指引的方向继续阔步向前。


免责声明:本文若有侵权,请联系我,立刻删去!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全球资源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公益慈善栏目 赞助本站可以扫描支付 | 免费推广计划 | 全球资源网顾问团 | 帮助中心 | 企业文化 | 关于我们 | 全球信息中心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本站对所有发布的信息不承担任何责任,用户应决定是否采用并承担风险。